
亦作“ 威振 ”。1.使人震驚的威力或聲勢。《逸周書·時訓》:“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不始電,君無威震。”
(2).以威力或聲勢使之震動。《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 楚莊 有 叔孫 、 子反 ,定 江 淮 ,威震諸夏。” 晉 左思 《魏都賦》:“搦 秦 起 趙 ,威振八蕃。”《三國演義》第七四回:“ 操 ( 曹操 )大喜曰:‘ 關 某威震華夏,未逢對手;今遇 令明 ,真勁敵也。’” 毛6*澤6*東 《評西北大捷兼論*********的新式整軍運動》:“我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中,……殲滅大部敵人,疊克名城,威震全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威震漢語 快速查詢。
“威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用法:
名詞性含義
指使人震驚的威力或聲勢,強調震懾力本身的存在。例如《逸周書·時訓》中提到“不始電,君無威震”,即指君王缺乏威懾力。
動詞性含義
指以威力或聲勢使他人/事物震動,即通過強大氣場或行動産生影響。例如《史記》中“公子威振天下”,形容威望震懾四方。
詞源與演變
古漢語中常寫作“威振”(如《史記》),現代多規範為“威震”,二者含義相通,均體現“威懾力”與“影響力”的結合。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物、軍隊或國家的強大氣勢。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威震(wēi zhèn)一詞指的是力量強大、威名遠揚而能震懾他人的狀态或行為。它由“威”和“震”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威”字的部首為“女”,它的筆畫數為9;
“震”字的部首為“雨”,它的筆畫數為14。
來源:
“威”字的來源較為明确,它來自古代的兵器“戈”,表示戰争或武力;
“震”字則來源于自然界的現象,如雷霆和地動,表示強大的動蕩。
繁體:
繁體字“威”為“威”,“震”為“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威”字寫作“隹”,其形狀與現在的“威”相似;
“震”字古時候寫作“揕”,形狀與現在的“震”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的威震天下,無人敢與之争鋒。
2. 這次地震的威震力讓整個城市陷入恐慌。
組詞:
威風、威嚴、震撼、震動、震驚。
近義詞:
威懾、威力、霸氣、氣勢磅礴。
反義詞:
柔弱、溫順、平凡、不起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