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ce value;nominal (par) value] 票證的票面上表明的價值
(2) 債券或票據的本金數額
(3) 人壽保險單的到期價值
(4) 市政債券的面值
票據等上面标明的金額。《南方周末》1991.9.20:“ 台灣省 為適應郵資調整,最近發行了一套無面值郵票……這套無面值郵票,分别為‘國内信函基本郵資’和‘限時信函基本郵資’,相當于台币5元和12元的資費。”
“面值”是一個多領域概念,其核心含義指事物表面标明的價值或金額,但在不同場景下有具體應用:
面值指票證、貨币或金融工具上标明的名義價值,例如人民币紙币标注的“100元”即為面值。它強調表面價值與實際内涵的差異,例如郵票可能标注5元面值,但收藏市場交易價可能遠高于此。
債券
債券面值是發行人承諾到期償還的本金金額,如1000元面值債券到期需償還1000元。票面利息也基于面值計算,例如5%票面利率對應每年50元利息。
股票
股票面值是公司設定的每股票面金額(如1元/股),用于計算股本規模。但實際股價與面值無關,計算公式為:
$$
股價 = 票面價值 times frac{股息率}{銀行利率}
$$
基金
基金份額通常以1元面值發行,但淨值會隨市場波動。例如某基金面值1元,若淨值漲至1.5元,則每份實際價值為1.5元。
面值是靜态标注值,而市場價值由供求關系決定。例如某債券面值100元,若市場價跌至95元,則存在折價交易現象。這種差異反映了市場對資産的實際評估。
(如需查看完整信息來源,可參考和訊網基金頻道、搜狗百科等原始搜索結果)
面值是一個名詞,指的是貨币、票證等正面所印的數額。它表示這個物品所代表的價值或權益。
面值的部首是面(頁)字的“頁”,筆畫數為9畫。
面值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在那個時候,通常錢币的正面刻有一個“面”字,而“面值”就是這個“面”字所代表的金額。
面值的繁體寫法為「麵值」。
在古代,面值的寫法由于曆史的演變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面字的古代寫法将原來的“頁”字改為“併”,表示将兩個“頁”字合并在一起構成一個面字。還有一種古代寫法是采用兩個“併”字,分别表示金額的前後部分。
1. 這張票的面值是100元。
2. 這些硬币的面值加起來有500元。
面值在組詞中可以和其他詞彙結合形成新的詞語,如:超面值、高面值、低面值等。
近義詞包括:價值、金額、标價等。
反義詞包括:實際價值、實際金額、實際收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