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治國者應引以為戒的事。《管子·山權數》:“ 齊 之公過,坐立長差,惡惡乎來刑,善善乎來榮,戒也。此之謂國戒。”
“國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指向國家治理相關的警示或規範。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國戒”由“國”和“戒”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國家層面的警戒或告誡。根據《管子·山權數》的記載,其原始含義為“治國者應引以為戒的事”()。例如,古代君主通過總結曆史教訓,形成對國家治理的警示。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國家頒布的法令或禁令,強調通過法律手段約束國民行為,維護社會秩序。這種解釋可能源于“戒”的“禁止”含義,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直接出現,更多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山權數》:“齊之公過……此之謂國戒”,意為通過獎懲制度來警示治國者()。古籍中多用于強調統治者需以曆史教訓為鑒,而非泛指普通民衆需遵守的法規。
建議在古籍研究中優先采用《管子》的原始定義,現代語境下使用時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管子》相關注釋()。
《國戒》是一個由“國”和“戒”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國家或整個國家的警告或規勸。
“國”字的部首是“囗”,它的筆畫數為7畫。
“戒”字的部首是“戈”,它的筆畫數為7畫。
《國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典籍《易經》中的文言文,其中有一句:“戒之在國,謂之國戒。” 在繁體字中,“國”字和“戒”字的形态沒有太大變化,仍分别寫作「國」和「戒」。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國”字的古代寫法是「國」,比現代的“國”多了一個撇,而“戒”字的古代寫法是「戒」,與現代寫法相同。
《國戒》這個詞可以用于以下例句:
1. 國戒于民,提醒************人對人民的需求和問題進行關注。
2. 教訓和反思曆史悲劇,是一種國戒。
3. 他們認為《國戒》的目的是為了喚起國民的愛國心。
與“國戒”相關的組詞有:
1. 戒律
2. 國家
3. 政令
4. 社會規範
近義詞:警示、告誡、勸誡
反義詞:示警、呼籲、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