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勢遼闊貌。 元 方回 《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韻》:“曠平初渺漭,屈曲漸深幽。”
“渺漭”是一個形容水勢遼闊的漢語詞彙,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繪水域的浩渺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渺”和“漭”組成,均表示水勢的廣闊。“渺”指水流曠遠(如“渺彌”),“漭”則強調無邊無際,合起來形容水面遼闊、蒼茫無邊的狀态。
引證與用法
元代詩人方回在《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韻》中寫道:“曠平初渺漭,屈曲漸深幽”,通過“渺漭”描繪了水面從開闊逐漸轉為幽深的動态畫面。
相關詞彙與擴展
“渺漭”多用于描述自然水域的廣闊景象,兼具視覺上的空間感和情感上的蒼茫感,是漢語中典型的意境化詞彙。
渺漭(miǎo mà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用于形容景色或氣氛昏暗、模糊、朦胧的樣子。這個詞通常用來描繪濃霧彌漫、視線模糊或遠處景物不清晰的情況。
渺漭的部首是氵(三點水), 其他部分是勉和漫。渺由氵和勉組成,而漭由氵和曼組成。拆開後,兩個字都包含水的部首,可能與意為"液體"有關。
《渺漭》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字典,它收錄了許多漢字的來源和意義。然而,關于渺漭的具體來源和背景,目前尚無确切的資料可查。
在繁體字中,渺和漭的形式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具體的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而渺和漭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不過,無論古代寫法如何,它們的意思和現代用法相似。
1. 青山渺漭,如煙似霧。
2. 晨霧彌漫,整個大海都變得渺漭起來。
3. 遙遠的山谷在朦胧的雨霧中渺漭着。
組詞:渺茫、漫無邊際、蒼茫
近義詞:模糊、朦胧、迷離
反義詞:清晰、明亮、銳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