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势辽阔貌。 元 方回 《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韵》:“旷平初渺漭,屈曲渐深幽。”
“渺漭”是一个形容水势辽阔的汉语词汇,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水域的浩渺景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渺”和“漭”组成,均表示水势的广阔。“渺”指水流旷远(如“渺弥”),“漭”则强调无边无际,合起来形容水面辽阔、苍茫无边的状态。
引证与用法
元代诗人方回在《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韵》中写道:“旷平初渺漭,屈曲渐深幽”,通过“渺漭”描绘了水面从开阔逐渐转为幽深的动态画面。
相关词汇与扩展
“渺漭”多用于描述自然水域的广阔景象,兼具视觉上的空间感和情感上的苍茫感,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境化词汇。
渺漭(miǎo màn)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用于形容景色或气氛昏暗、模糊、朦胧的样子。这个词通常用来描绘浓雾弥漫、视线模糊或远处景物不清晰的情况。
渺漭的部首是氵(三点水), 其他部分是勉和漫。渺由氵和勉组成,而漭由氵和曼组成。拆开后,两个字都包含水的部首,可能与意为"液体"有关。
《渺漭》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它收录了许多汉字的来源和意义。然而,关于渺漭的具体来源和背景,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可查。
在繁体字中,渺和漭的形式与简体字相似,没有具体的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常常有变化,而渺和漭在古时候的写法也有所不同。不过,无论古代写法如何,它们的意思和现代用法相似。
1. 青山渺漭,如烟似雾。
2. 晨雾弥漫,整个大海都变得渺漭起来。
3. 遥远的山谷在朦胧的雨雾中渺漭着。
组词:渺茫、漫无边际、苍茫
近义词:模糊、朦胧、迷离
反义词:清晰、明亮、锐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