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ooked feet and hands; hands and feet bent-as with rheumatism] 病名。手腳彎曲不能伸展
已大風攣跪。——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攣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luán guì
含義:指因疾病導緻手腳關節彎曲、無法伸展的症狀。常見于描述嚴重風濕或麻風病(古稱“大風”)引發的肢體畸形,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提到的“已大風攣跪”。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捕蛇者說》原文或中醫古籍相關記載。
攣跪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該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攣”是一個獨立的字,而“跪”是一個獨立的字。下面将對這些内容進行詳細介紹。
攣:木(mù) + 土(tǔ),四畫
跪:足(zú) + 跁(pá),六畫
攣跪二字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其中,“攣”字表示絞縮之意,意味着彎曲、扭轉的動作。而“跪”字表示膝蓋着地、跪下的動作。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攣跪”這個詞彙,表示身體在某種程度上因彎曲而導緻膝蓋着地的狀态。
繁體字是漢字在古代印刷中的一種形态,也有一部分漢字仍然在台灣和部分地區使用繁體字。對于“攣跪”這個詞,其繁體字寫作「攣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攣跪”這個詞,其古代漢字寫法為「攣跪」,整體上看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在一些筆畫和部首的組合上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用于更好地理解“攣跪”這個詞的意思:
1. 他因為疼痛而攣跪在地。
2. 那個人在懇求的時候,攣跪在地。
3. 身體僵硬,她隻能艱難地攣跪在地。
與“攣跪”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跪拜:跪下行禮,向他人表示敬意。
2. 跪地:膝蓋着地,處于跪下的狀态。
3. 屈膝:彎曲膝蓋,同樣表示跪下的動作。
“攣跪”這個詞的近義詞包括:
1. 跪倒:跪下摔倒。
2. 跪拜:跪下行禮。
3. 跪伏:完全趴在地上,跪下效果更強烈。
與“攣跪”相對的反義詞有:
1. 站立:站起來,不再跪着。
2. 行走:移動腿部,不再膝蓋着地。
3. 起立:站起來,離開跪着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