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剛潔 ”。剛強純潔。《後漢書·獨行傳贊》:“惟此剛絜,果行育德。” 宋 蘇轍 《墨竹賦》:“性剛絜而疎直,姿嬋娟以閑媚。” 元 陸友仁 《研北雜志》卷上:“ 南康 黃可玉 ,嗜古,剛潔人也。”
“剛絜”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剛”與“絜”二字組合而成,常用于古代文獻與經典論述中。根據《漢語大詞典》與《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剛”指堅硬、堅強,引申為剛強不屈的性格;而“絜”本義為用繩度量物體,後衍生出“清潔”“約束”等含義,如《說文解字》中釋“絜”為“麻一耑”,強調其原始意義。二者結合後,“剛絜”多形容人剛正不阿、廉潔自律的品格,例如《論語·子路》中“剛毅木讷近仁”的剛毅精神,可與此詞義相通。在現代漢語中,該詞雖不常見,但可追溯至古代儒家經典中強調的“剛健中正”與“修身絜行”思想,體現傳統道德對人格修養的重視。相關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及《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等權威辭書。
“剛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傍生蚌硯半折悲懑冰絃并行比蹤才學兼優叉腰赤牍戳穿當土道念雕桐疊撲犢鼻裈妒媢分工合作脯斮撫字改換诰谕耕畜羹藜含糗觀俗還政華林園換移豁冥貨源焦桐箕蔔機會巨量龛虣抗敵可念誇強涼雲露腳馬大哈炰煎賠不是撲桃遣決輕聲球場求友圈樻鵲壘巢鸠榮色三角形沙原松綁素英惕懼體料塗蓋王棘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