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鉛粉和雌黃。古代婦女化妝用品。 唐 盧綸 《皇帝感詞》:“鉛黃豔河漢,笑語合笙鏞。” 宋 周邦彥 《丑奴兒·詠梅》詞:“洗盡鉛黃,素面初無一點妝。”《文明小史》第五八回:“依了他的話,果然打開鏡子,細勻鉛黃。”
(2).鉛粉和雌黃。古人常用鉛粉和雌黃點校書籍,故稱校勘之事為“鉛黃”。 唐 楊炯 《公卿以下冕服議》:“盡南宮之粉墨,不足寫其形狀;罄東觀之鈆黃,無以紀其名實;固不可畢陳於法服也。”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四:“嘗校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則字不沒,塗數遍方能漫滅,惟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姚華 《曲海一勺·骈史下》:“故書成證俗,未足比其鉛黃。”
(3).礦物名。俗稱*********。化學成分為Pbo。通常成鱗片狀、土狀或塊狀。主要見于某些硫化物礦床的氧化帶,系含鉛硫化物氧化後的産物。人工制成的鉛黃用于制釉和黃色顔料。
“鉛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變化,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指鉛粉和雌黃的混合物,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用于美白或修飾面容。例如:
古人用鉛粉(白色)和雌黃(黃色)塗改、批注書籍,因此“鉛黃”代指文字校勘工作。例如:
指氧化鉛(化學式:PbO),一種黃色礦物,常見于硫化物礦床氧化帶,用途包括:
作為成語使用時,形容事物黯淡無光,例如“鉛黃之色”指顔色灰暗缺乏光澤。
“鉛黃”的原始含義與化學物質相關,後衍生出文化及文學意象。現代更側重其礦物屬性,常用于工業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詞典》等來源。
《鉛黃》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顔色,即鉛灰色或鉛白色。鉛黃的色澤與鉛的顔色相似,因此得名。
《鉛黃》的部首是金字旁,其中“鐵”是左邊的部首,“金”是右邊的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其中“鐵”部部首有5畫,“金”部部首有8畫,字底有3畫。
《鉛黃》一詞來源于漢字,是由“鉛”和“黃”兩個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鉛黃的古代寫法為“-⺞-”,其中“⺞”代表“金”部部首,兩側的“-”代表“鐵”部部首。
1. 他穿着一件鉛黃色的衣服,看起來很時尚。
2. 建築物的外牆塗的是鉛黃色的油漆,非常醒目。
鉛黃與其他詞語的搭配可以形成以下組詞:
1. 鉛黃色:指鉛黃的顔色。
2. 鉛黃礦:指産自地下的含鉛礦石。
3. 鉛黃毒:指鉛黃對人體産生的危害。
近義詞:鉛色、鉛灰色。
反義詞:鉛黑、鉛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