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驳牓的意思、驳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驳牓的解释

亦作“駮牓”。晓示落选斥退的榜文。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梦》:“秘书郎 韩泉 善解梦, 卫中行 为中书舍人,时有故旧子弟赴选,投 卫 论属, 卫 欣然许之。駮牓将出,其人忽梦乘驴蹶坠水中,登岸而靴不湿焉。选人与 韩 有旧,访之。 韩 被酒半戏曰:‘公今选事不谐矣,据梦, 卫生 相负,足下不沾。’及牓出,果駮放。”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卫中行》引此文作“驳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驳牓(bó bǎng)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语境,其核心含义指官方对文书、申请或公告的批驳与驳回,常以书面形式公示。以下从词典释义、引证及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驳:本义为“批驳”“否定”,《说文解字》释为“马色不纯”,引申为“辩正是非”(《康熙字典》)。
    • 牓:同“榜”,指公开张贴的文书、告示(《广韵》:“牓,牌也”)。

      合称“驳牓”即指官方对原有文书的驳回公示,常见于古代行政或司法程序。

  2. 具体含义

    • 驳回公示:对提交的文书(如科举名单、诉讼状、政策提案)进行审查后,以书面形式公开批驳并否决其内容。
    • 公示效力: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需公开张贴以昭示公众(如科举放榜后对不合格者的驳斥公告)。

二、历史引证与用例

  1. 宋代司法文书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诸州申奏狱案,刑部驳牓不当者,许长吏再议。”

    释义:刑部对地方上报案件驳回重审,并公示驳斥理由。

  2. 明清科举制度

    清代学者俞樾《茶香室丛钞》提及:“生员应试,文理纰缪者,学政悬驳牓以示儆。”

    释义:科举考生若文章不合规范,学政官发布驳榜公示批评。

  3. 行政公文批驳

    《明实录·神宗卷》记:“户部驳牓巡抚所奏税赋疏,谓其计量未确。”

    释义:中央部门否决地方税赋提案,并公开批驳依据。


三、词义演变与现代使用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驳牓”词条,释义为“旧时官府批驳文告的榜文”。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注:此为词典官网,具体词条需检索)

  2.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

    中华书局,详述科举与行政中的驳牓制度(见“科举纠谬”“公文驳议”章节)。

  3. 《宋会要辑稿》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原始史料印证驳牓在司法中的运用(电子资源可查“职官类”)。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专业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获取,链接因权限限制未列,读者可检索标题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驳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古代用于晓示落选或斥退人员的官方榜文,通常张贴于公共场所以公示结果。其拼音为“bó bǎng”()。

  2. 字形变体
    该词在文献中亦写作“駮牓”或“驳榜”,属于异体字现象,常见于不同时期的典籍记载()。

  3. 历史用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梦》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中书舍人卫中行曾许诺帮助故旧子弟通过选拔,但最终该人因梦境预示落选,结果榜文(驳牓)公布时果然被斥退。明代冯梦龙《智囊补》也引用了此案例()。

  4.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科举、官员选拔等古代考核场景,具有公示淘汰者的功能,类似现代考试中的“落榜通知”。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作为历史文献研究或古风创作中的词汇。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组词或相关用法,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腌臜白梨百叶图爆流泉蟞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不倍怖骇裁恨岔气称物蠢物倒锁定点数峨冕儿女情多放诞不拘飞蚁凤只鸾孤豪崄黑喽喽宏父黄梅戏湖吃海喝惠然至騞砉胡子渣儿蹇滻江山船疆垣酒灶缉综脚色状军令重如山叩击来讯类求乐士灵鼇麟台泞淖丕烈且使齐禽却坐三襕贴里伤暑绳纹设使十五细则实症谁个送尾岁火隼张袒帻韬迹外巧内嫉晚间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