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詞。猶言朝廷的末席。《晏子春秋·問下十》:“ 嬰 ,北方之賤臣也,得奉君命,以趨於末朝,恐辭令不審,譏于下吏,懼不知所以對者。” 張純一 校注引 黃以周 曰:“‘末朝’,謙詞。猶下文雲‘下吏’。”
“末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謙稱用法 指個人在朝廷中的卑微地位,屬自謙表達。如《晏子春秋·問下十》記載,晏子自稱“趨於末朝”,即用此意表達自己身份低微。該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臣子對君主的謙卑态度。
二、曆史語境用法 指朝代末期,特指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衰敗階段。例如:
辨析要點
注意:現代使用該詞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混淆兩種含義。若需具體朝代案例分析(如唐末、明末),可進一步查閱曆史文獻。
《末朝》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一個朝代即将結束、滅亡的時期。
《末朝》的拆分是“木”和“尚”,其中“木”是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的字,而“尚”是字體。
根據《康熙字典》中的關于部首的編號,部首“木”是250號。
根據筆畫的統計,字體“尚”有4畫。
《末朝》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鄘風·君子偕老》一篇中:“朝如青絲暮成雪,朝如遊龍暮成穴。”這裡的“朝”指的是早晨,而“暮”指的是傍晚。這個詩句引申為“朝代的興衰交替”,即朝代的黎明與黃昏。
“末朝”的繁體字為「末朝」。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字體“朝”由兩豎旁邊加上橫折筆頭,表示早晨,而字體“暮”由兩豎旁邊加上橫折筆頭和撇,表示傍晚。這種寫法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時間段的概念。
1. 在這個末朝之時,社會動蕩不安。
2. 曆史書中記載着這個朝代的末朝時期。
1. 末世朝代
2. 朝堂
3. 朝陽
1. 濁世
2. 垂亡時期
1. 興盛時期
2. 早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