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富春山 或 富春江 。泛指古 富春 地區。 唐 韓翃 《送王少府歸杭州》詩:“歸舟一路轉青蘋,更欲隨潮向 富春 。” 唐 王維 《送李判官赴江東》詩:“樹色分 揚子 ,潮聲滿 富春 。” 元 張憲 《投贈周元帥十韻》:“ 恩波 城外柳,長拂 富春 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韻》:“年年垂釣鬢如銀,愛此江山勝 富春 ;歌舞叢中征戰裡,漁翁都是過來人。”參見“ 富春江 ”。
(2).古縣名。 秦 置, 漢 因之,治所在今 浙江 富陽 。 晉 太元 中避 鄭太後 諱,改名 富陽 。 五代 吳越 時複名 富春 , 宋 太平興國 三年(公元978年)又改 富陽 。 三國 吳 曾為 安東郡 治所。 晉 陸機 《吳趨行》詩:“ 大皇 自 富春 ,矯首頓世羅。” 南朝 宋 謝靈運 《富春渚》詩:“宵濟 漁浦 潭,旦及 富春 郭。” ********* 《西歸雜詠》之八:“風月三年别 富春 ,東南車馬苦沙塵。”
"富春"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蘊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一、地理概念 指中國浙江省境内的富春江,屬錢塘江中遊河段。《漢語大詞典》釋為"錢塘江在桐廬至蕭山聞家堰段的别稱",《杭州市志》記載其"兩岸山色清翠,江水澄碧,素以水色佳美著稱"。該流域孕育了嚴子陵釣台、鹳山等名勝古迹。
二、曆史人物代稱 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隱居處稱"富春山",故《後漢書·逸民傳》稱其"耕于富春山"。宋代範仲淹建嚴先生祠堂時題贊"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使"富春"成為隱逸文化的象征。
三、藝術經典載體 元代黃公望所作《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故宮博物院研究顯示該畫卷"以富春江兩岸秋景為藍本,墨色濃淡千變萬化"。現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館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為中華文化瑰寶。
四、文學意象符號 自南朝吳均《與朱元思書》描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後,曆代文人創作了大量以"富春"為題材的詩詞。現代學者研究指出該意象承載着"天人合一的山水審美理想"(《江南文化研究》第15卷)。
“富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富春山與富春江
指位于中國浙江省的自然景觀,以山水秀美著稱。富春江是錢塘江的主要支流,流經富陽區,曆代文人常以此地入詩,如唐代王維的“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
古地區代稱
泛指古代富春地區,涵蓋今浙江富陽及周邊區域。例如唐代韓翃的詩句“更欲隨潮向富春”,即以“富春”代指該地域。
在詩詞中,“富春”常被賦予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意境:
作為人名,“富春”結合了“富”與“春”的象征:
“富春”既是地理标志和曆史符號,也是文學創作與姓名字義的重要載體,融合了自然景觀、曆史變遷和文化意蘊。
白獸樽八斤半鄙悰炳炳顯顯不辟子卯不競不絿唱歌車馬盈門春深啖飲而上凡常藩台分處富貴氣赙赉閨窦古稀洪休皇甯講數谏說嬌娜機會主義亟近金鑰匙集雲台跼足曠瞻量處躐取麟超龍翥柳葉眉敏給撲通請事犬馬之齒人間重晚晴人子喪國三元白法色診上班攝取十步之内,自有芳草十反隧道門踏芳談不上檀腮潭思團丁污損烏台使君獻楚飨禮纖毫無爽小影晞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