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後以不顧一切,公然幹普天下的人認為不對的事情為“犯天下之不韙”。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正始》:“自 正始 以來,而大義之不明,徧於天下。如 山濤 者,既為邪説之魁,遂使 嵇紹 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夫邪正之説不容兩立。” 伧父 《立憲運動之推行》:“蓋 西太後 當庚子之時,信用 載漪 ……開釁列國,犯天下之不違。”參見“ 冒天下之大不韙 ”。
“犯天下之不韪”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不顧一切地公然做全天下都認為錯誤的事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日知錄》等原始資料。
《犯天下之不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違反天下的常理和道德規範。
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犯”(犬旁+番旁),天(一撇+四橫+丿+一撇),下(一撇+豎+丿),韋(豎+一撇+丿)。
來源: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中的一句話:“雖不足為衆人法,然所從事常有犯天下之不韪者,故為使大則納之以法,小則經而治焉。”意思是雖然這些人還不足以成為衆人的榜樣,但他們經常會違反天下的常理和道德規範,所以必須用法律來約束他們。
繁體:《犯天下之不韪》的繁體字寫法是「犯天下之不韪」。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寫法中,有一種寫法把「犯」字的上方的「犬」換成了「犭」,所以寫作「犭天下之不韪」。
例句:他的行為犯天下之不韪,受到了衆人的痛斥。
組詞:犯罪、犯規、犯忌。
近義詞:行為不當、不合規範。
反義詞:合乎常理、合乎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