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 春秋 晋 地。在今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四十里 介山 之下。公元前636年, 介之推 隐于 绵上 山中而死, 晋文公 求之不获,遂以 绵上 之田作为 介之推 的祭田。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绵上”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语义演变来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地理位置
春秋时期晋国属地,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约40里的介山(又称绵山)一带。
历史典故
与晋国名臣介之推相关。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隐居绵山,晋文公求贤未果,后以绵上之田作为其祭田。公元前560年,晋悼公亦在此地练兵(“蒐于绵上”)。
部分资料提到“绵上”作为成语,形容性格或事物的柔软、温和、不露锋芒,例如“绵上性格”指待人谦和。但该用法缺乏广泛文献佐证,权威性存疑。
若用于学术或正式场景,建议以古地名释义为主,并引用《左传》等典籍。若涉及成语用法,需进一步核查权威词典或古籍。
绵上(mián shàng)是指绵延不断、连绵不绝的意思。它形容某个事物或情景持续不断地延伸。
绵上的部首是纟(sī),由于纟是汉字中的常见部首之一,因此可以根据它的部首推测出字义的一些信息。
绵上的总笔画数为10画,采用的是常用字的标准笔画计算方法。
绵上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绵在这里表达了事物持续不断、连绵不绝的特性,上则表示延伸向上的方向。绵上的组合意思可以比喻为某个事物在时间、空间上连绵不断地延伸。
绵上在繁体中为綿上。
古时候的绵上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组合的关系。例如,绵上的古字形为緜上。
1. 山脉绵绵不绝,一直延伸到远方。
2. 雨丝不绝绵上,仿佛一条长龙贯穿整个城市。
3. 冬天的阳光绵绵不绝地照射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1. 连绵不绝 (lián mián bù jué):形容持续不断、连绵不绝。
2. 绵延不绝 (mián yán bù jué):指某种事物在时间、空间上持续无绝断地延伸。
1. 不断 (bù duàn):表示事物持续进行或发展。
2. 连绵 (lián mián):形容某物连续不断。
中断 (zhōng duàn):指某种事物在时间、空间上出现断裂或停止。
傲睨得志傍近北叟逼隘伯牙琴布谷词説大败丹石刁声浪气地椒地理家低密段联端梢扶搊告令赓飏卦变观测广庭大众黑顿顿绘制翦鲸窭人局务开墒空前绝后阔叶树连手灵巧龙飞虎跳路劫磨翻木画脑颏年逾不惑泥足巨人女汉子旁逸横出圻甸请成穷莫铨敍敺伤鋭标三犁伞头僧众赡助杀伤力慴愕圣母神皇视秩特嫌尾页五尸无眹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