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萑苻的意思、萑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萑苻的解釋

(1).澤名。《左傳·昭公二十年》:“ 鄭國 多盜,取人於 萑苻 之澤。” 杜預 注:“ 萑苻 ,澤名。於澤中劫人。”一說,凡叢生蘆葦之水澤皆可謂之萑苻之澤,見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後以稱盜賊出沒之處。 明 吳承恩 《贈邑侯湯濱喻公入觐障詞》:“盜息萑苻,淨掃鼪鼯之跡;訟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風。” 清 招廣濤 《募兵》詩:“不見萑苻中,流劫日縱橫。”

(2).指盜賊;草寇。《明史·李俊傳》:“屍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慮。” 沉昌眉 《和弟》:“攫人無魑魅,禦人無萑苻。” 郭沫若 《少年時代·黑貓》:“在宣布獨立以後,更由萑苻馀孽一變而為 豐 沛 功臣。”

(3).水楊的别名。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水楊,蒲楊也,枝勁細紉,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楊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水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萑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1.澤名(地理概念)

指春秋時期鄭國的一處沼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中牟縣西北。因該地蘆葦叢生、易于藏匿,成為盜匪聚集劫掠的場所。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杜預注“萑苻,澤名”。

2.代指盜賊或盜匪出沒之地

因萑苻澤的盜匪活動頻繁,後世以“萑苻”比喻盜賊橫行之地或草寇本身。例如:

3.植物别名(較少使用)

部分文獻提及“萑苻”為水楊的别稱,但此用法罕見且缺乏詳細例證。

“萑苻”的核心含義與盜匪相關,既可指具體地點,也可引申為盜賊群體,是古代文學中反映社會動蕩的典型意象。其植物别名則屬于次要釋義,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二

萑苻的意思

《萑苻》是一個古代漢字,其意思是指一種草本植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萑苻》的部首是“艹”,即“草”的意思。整個漢字一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萑苻》一詞源于《爾雅·釋草》這本古代文字記載的詞典。

繁體

《萑苻》的繁體字是「萑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通過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方式來描述《萑苻》這個詞。古人還使用硯台、竹簡等書寫工具來書寫漢字。

例句

1. 他躺在田間的萑苻上,享受着溫暖的陽光。

2. 大自然中的萑苻遍布田野,猶如一片綠色的海洋。

組詞

萑苻無法組成其他詞彙,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

近義詞

萑苻的近義詞有:蒲草、蘆葦。

反義詞

萑苻的反義詞是:非草,即不是草類植物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