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塗以紅色。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臣裡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宋 蘇轼 《紅梅》詩之二:“雪裡開花卻是遲,何如獨占上春時。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妙姿。”
(2).猶言塗脂抹粉。 清 戴名世 《洪崑霞制義序》:“乃一旦見有悅之者,則亦遂施朱塗粉,居然自以為國色。此窈窕貞靜之女所疾趨而避者也。”
“施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解釋:塗以紅色
源自戰國時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描述女子化妝時塗抹胭脂的動作。宋代蘇轼在《紅梅》詩中亦用“施朱”形容紅梅的豔麗色彩。
引申義:塗脂抹粉(比喻修飾外表)
清代戴名世在《洪崑霞制義序》中以“施朱塗粉”比喻刻意修飾文章或行為,含貶義。例如:“乃一旦見有悅之者,則亦遂施朱塗粉,居然自以為國色。”
部分資料(如)提到“施朱”有“互相鼓勵”的成語含義,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成語混淆,建議以高權威來源(如、6)的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登徒子好色賦》及蘇轼《紅梅》詩等原文。
施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施加朱砂,古代文人在給文稿批注的時候常用朱砂作為批注的工具,所以稱為施朱。在現代的用法中,施朱多用于表示給文章或作品批注或評價。
施字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斤和又。它的總筆畫數為8,斤部的筆畫數為2,又部的筆畫數為6。
施這個字最早來源于甲骨文,屬于古代文字。在繁體中,施字和簡體一樣,寫作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施字的形狀可能會略有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施字的形狀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保持了現代的施字形态。
1. 他以獨到的見解施朱于這篇文章,使得它更加充滿藝術感。
2. 這位名人施朱于我的作品,給了我很多有價值的批評意見。
施朱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為不同的詞語,例如:施加、施工、施放。
近義詞包括:塗抹、描紅、标注。
施朱的反義詞為不塗抹、不批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