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兇猛;兇狠。《太平廣記》卷四二九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丁岩》:“若暴虎之猛悍,況厄陷穽,得人固當恣其狂怒,決裂噬嚙,以豁其情。”《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三人者( 田頵 、 安仁義 、 朱延壽 )皆猛悍難制,頗欲除之,未有以發。” 宋 蘇轍 《君術》:“昔者 秦 漢 之際,姦宄猛悍之人所在而為寇。” 陳毅 《馴鷹詞》:“試看攫鳥兔,搏擊何猛悍。”
(2).勇猛。 康濯 《東方紅》第一章:“他這人……逢當緊要關頭,還往往有一股出人意料的憨勁兒,對敵人更是猛悍的不顧性命。”
“猛悍”是一個形容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及用法:
兇猛;兇狠
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強烈的攻擊性、殘暴特質。例如《太平廣記》中描述老虎“若暴虎之猛悍”,突顯其野性難馴的兇狠狀态。在曆史文獻如《新五代史》中,也用于形容難以制服的猛将(如田頵、安仁義等)。
勇猛;強悍
側重褒義,指面對困難或敵人時表現出的無畏與果敢。例如康濯《東方紅》中描述角色“對敵人猛悍不顧性命”,體現臨危不懼的英勇品質。
文學與曆史用例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及現代文學,如蘇轍《君術》中用“姦宄猛悍”描述秦漢之際的叛亂者,陳毅《馴鷹詞》以“搏擊何猛悍”贊鷹隼的戰鬥力。
現代語境
既可形容人的性格(如運動員的拼搏精神),也可描述激烈場景(如戰争、競賽)。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區分褒貶,例如“猛悍的作風”可能指果敢或魯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太平廣記》《新五代史》等典籍。
猛悍(měng hàn)這個詞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事物具有強烈的氣勢、強大的力量和勇猛的精神。它來自于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彙,具有很高的使用頻率。
拆分部首和筆畫:猛字由而和庫兩個部首構成,而悍字則由心和旱兩個部首構成。猛字共有11畫,悍字則有9畫。
來源:猛悍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禮記·射義》中:“矢石猛悍,善戰者之器也。”可見,它在古代就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描繪弓箭、矢石等強而有力的東西。
繁體字:猛悍的繁體字為「猛悍」,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猛字的古代寫法常用「孟」來代替「猛」,而悍字的古代寫法常用「旰」來代替「悍」。
例句:他在比賽中展現出了猛悍的實力和無畏的勇氣。
組詞:猛烈(形容詞,指力度或程度大,速度快,強烈的),悍勇(名詞,指勇猛的精神),猛虎(名詞,指兇猛的老虎)。
近義詞:強悍、勇猛、威猛。
反義詞:柔弱、膽小、怯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