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臣納貢”是一個古代政治術語,指小國向大國臣服并定期進獻貢品,體現從屬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舊時指小國迫于政治、軍事壓力,向大國承認其宗主地位,并通過定期進貢維系關系。
提示: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多用于比喻或學術讨論。若需更多例句,可參考《東周列國志》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稱臣納貢》是一個中國文化中的詞語,它來源于古代的官方禮儀和外交制度。這個詞表達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向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屈服、承認對方的統治,并向其進貢或支付貢品的意思。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八個筆畫。其中,“稱”字由稱字頭部首和初字底部首組成,它是一個表示打量、衡量的字,“臣”字由自字旁和史字旁組成,它表示身份地位。整個詞的書寫需要8個筆畫。
在古代,中國朝廷會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或侵略行為來建立對方的臣屬關系。當一個國家被認為符合一系列條件,如向中央朝廷效忠并定期進貢禮品時,該國就會被稱為“稱臣納貢”的國家。這種關系通常是不平等的,較強大的國家通過控制較弱國家的資源和政治實力來維持其統治。
在繁體字中,“稱臣納貢”可以寫作「稱臣納貢」,其中的「稱」字與簡體字相同,而臣」字的「史」字旁上面多了一個「禾」字旁。
古代的漢字寫法通常有所不同。就「稱」字而言,最早的寫法是象形字,表示一隻手舉起一個物體的動作。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發展成現今的形狀。而「臣」字的古代寫法表現出更多的象形特征,描繪了一個人跪在地上的樣子。
以下是一個關于《稱臣納貢》的例句:
在古代,許多國家不得不向中央帝國稱臣納貢,以确保自己的獨立和安全。
組詞:
臣民、稱王稱霸、納貢貿易
近義詞:
臣服、屈服、歸附
反義詞:
獨立、抵抗、反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