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臣納貢的意思、稱臣納貢的詳細解釋
稱臣納貢的解釋
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貢。
詞語分解
- 稱臣的解釋 自稱臣子,接受對方統治,泛指向對方屈服俯首稱臣詳細解釋.猶臣服。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追慕 南越 , 嬰齊 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謂出任官職。 唐 杜甫 《送惠二歸故居》詩
- 納貢的解釋 交納貢品詳細解釋.古代諸侯向天子貢獻財物土産。《史記·齊太公世家》:“命 燕君 復修 召公 之政,納貢於 周 ,如 成 康 之時。”《晉書·潘嶽傳》:“方今四海會同,九服納貢。” 清 陳康祺 《
專業解析
“稱臣納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小國或弱國向大國或強國表示臣服,并定期進獻貢品,以換取和平或庇護。這反映了古代中國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特點。
詳細釋義:
-
字詞本義與引申義:
- 稱臣:指小國或地方的統治者向強大的君主或中央王朝自稱為臣子,表示政治上的歸屬和臣服。這不僅是名義上的尊奉,更象征着接受對方的宗主權和統治秩序。
- 納貢:指臣服的一方按照規定的時間、種類和數量,向宗主國進獻本地特産、珍寶、財物等貢品。這是臣服關系在物質上的具體體現,也是維系這種關系的重要紐帶。
- 整體含義:将“稱臣”與“納貢”結合,“稱臣納貢”就完整地描述了一種古代國際關系或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模式:弱小的政治實體通過承認強大實體的最高權威(稱臣)并定期貢獻物資(納貢),來換取自身的安全保障、統治合法性以及通商貿易等權益。
-
曆史背景與應用:
該成語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長期存在的“朝貢體系”或“藩屬制度”。在這一體系下:
- 中原王朝(如漢、唐、明、清)通常被視為“天朝上國”,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 周邊的國家或邊疆民族政權(如曆史上的匈奴、突厥、高麗、安南、琉球等)為了獲得和平、貿易許可、冊封認證(确認其統治地位的合法性)或軍事援助,往往會主動或被動地選擇“稱臣納貢”。
- 這種關系并非完全單向的壓迫,中原王朝往往秉持“厚往薄來”的原則,回賜給朝貢國的物品價值常常遠超其貢品,以彰顯天朝恩德,維持體系的穩定。
“稱臣納貢”精準地概括了古代東亞世界一種基于實力差距形成的、以承認宗主權和物質貢獻為特征的國際政治秩序。它不僅是弱小方尋求生存的策略,也是強大方構建和維護其主導地位、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方式。該成語至今仍用于形容國家或地區間存在的不平等依附關系。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參看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辭海》中“稱臣”、“納貢”及“朝貢”相關詞條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 (參看《現代漢語詞典》中“稱臣”、“納貢”詞條釋義及曆史背景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稱臣納貢”是一個古代政治術語,指小國向大國臣服并定期進獻貢品,體現從屬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語釋義
核心含義:舊時指小國迫于政治、軍事壓力,向大國承認其宗主地位,并通過定期進貢維系關系。
結構解析
- 稱臣:表示小國承認大國的統治地位,自居臣屬身份。
- 納貢:指進獻財物或特産,如《東周列國志》中漢東小國向大國進貢的記載。
用法與語境
- 曆史場景:多用于描述春秋戰國、明清等時期中原王朝與周邊政權的關系,例如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
- 現代引申:可比喻弱勢方對強勢方的屈從,如企業競争中“小公司向行業巨頭稱臣納貢”。
相關例證
- 亞述王征服曷舍亞後,後者被迫納貢(出自《聖經》相關記載)。
- 朝鮮曾向明清兩朝稱臣納貢,維持藩屬關系。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俯首稱臣、割地求和。
- 反義詞:稱王稱霸、分庭抗禮。
提示: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多用于比喻或學術讨論。若需更多例句,可參考《東周列國志》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民臕壯躄疾駁論裁酌蟬不知雪乘人之危斥叱摧傷蹉跎雕慘丢盹冬菜洞天福地東陽二軋端然二價腹水符繻灌喪悍骜捍城疆甽鬋鬘饑耗靜意九十捐舍鞫系空空兒髡頓連房臉殻子鍊球菌靈魂離羣流從冥眗亡見拿來主義平年平鋪直序揊拍窮幽人色瑞典人上進生物制品石牀石堤事後士農工商送令沓來麕至檀府痰涎為氣汙垢骛驟險汙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