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聲音與容貌。 唐 白居易 《和順之琴者》:“陰陰花院月,耿耿蘭房燭,中有弄琴人,聲貌俱如玉。”
(2).特指文學作品中的事物形象和描繪技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夫誇張聲貌,則 漢 初已極。”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铨賦》:“及 靈均 唱騷,始廣聲貌。然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而拓宇於《楚辭》也。”
(3).特指人說話的聲音和臉色。《南史·荀伯玉傳》:“比出,二人飢乏,氣息惙然,切齒形于聲貌。”
“聲貌”是漢語複合詞,由“聲”與“貌”兩個語素構成,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聲音和容貌”,其内涵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與引申義
基本義:指客觀存在的聲音與形體外貌,如《漢語大詞典》引《列子·湯問》例證“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形容歌聲穿透力強,此處的“聲”即聲音特質,“貌”則暗含歌者表演時的神态。
文學引申義:在文藝理論中專指對聲音與形象的描摹技法。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提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強調通過聲韻摹寫與形态刻畫傳遞事物神韻。
二、古籍用例
詩歌評論:謝靈運《山居賦》自注“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盡意,萬不寫一”,後人多用“聲貌”評價其詩作中聲律與意象的融合程度。
戲曲理論:清代李漁《閑情偶寄》論及角色塑造時稱“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其中“立言”包含對人物聲調語氣(聲)與舉止神态(貌)的雙重考究。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聲貌”多用于學術領域,如語言學研究中分析方言的“聲貌特征”,或戲劇學中探讨“角色聲貌的統一性”。該詞在《辭海》中被标注為書面語詞彙,常見于文史類文獻。
(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文心雕龍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
“聲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人的聲音和外貌特征,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整體印象。例如唐代白居易《和順之琴者》中“中有弄琴人,聲貌俱如玉”,即通過聲音和容貌贊美琴者的高雅氣質。
特指文學作品中對事物形象的刻畫及藝術表現手法。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誇張聲貌,則漢初已極”,強調漢代文學在描繪事物時已極盡誇張之能事。
形容人說話時的語氣、音調及面部表情。如《南史·荀伯玉傳》中“切齒形于聲貌”,通過聲音和臉色表現憤怒情緒。
“聲貌”既可指具體的聲音與外貌,也可用于文學批評或描述語言表達時的情感外顯。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分析,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黯色飽世界罷退本初炳琅測量學柴油抄查沉李浮瓜楚狂人麤劣帶甲硐子耳擩鳳燈鳳帏綱柄甘意狗追耗子乖殊光學寡趣捍難黑沉喉急畫荻丸熊劃劃槐衙歡樂講誦堅忍不拔剪紙片夾注進房金粟堆近周厲服臨見履窮買複滿坎漫理漫識懋敬齊鼓惹火燒身人犯乳梨爇雞沈勇手柬孫孟縮圖太和田宮銅松玩延武偃文修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