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孟轲 少時,廢學歸家, 孟母 方織,因引刀斷其機織,激其勤學自奮,遂成大儒。事見 漢 劉向 《列女傳·鄒孟轲母》。又 漢 樂羊子 “遠尋師學。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 羊子 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月。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羊子 感其言,複還終業。事見《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後遂以“裂織”稱頌婦女教子、勸夫的賢德。 明 袁宗道 《金太宜人墓銘》:“裂織示訓,婦德未稱;捐金流譽,母儀尠聞。太宜人不兩有令名耶!”
“裂織”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與古代賢德婦女教育子女、勸勉丈夫的行為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裂織”不僅是一個曆史故事,更被賦予道德教化的象征意義,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庭教育和女性智慧的重視。
裂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裂”和“織”兩個部分組成。
“裂”的部首是衣字旁,下面是列子部,它的總筆畫數為8。
“織”的部首是纟字旁,下面是10畫彎鈎形的“隻”,它的總筆畫數為11。
“裂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紡織工藝中。在織布過程中,如果出現了織物破損或者開裂的情況,就會使用織布技術對其進行修補,這個過程就被稱為“裂織”。
“裂織”的繁體字為“裂織”。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一些變化。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裂”字的右邊多有一個衣字旁,表示與衣物相關;而“織”字則是由若幹橫豎曲線組成。
1. 他修補了那件破損的衣物,進行了一次巧妙的裂織。
2. 在古代,婦女們經常使用裂織技術來修複家中的紡織品。
1. 裂痕:表示物體表面的裂紋。
2. 裂縫:表示分開的兩個物體之間的開口。
3. 織布:表示使用線條交叉編織成布的過程。
1. 縫補:表示對衣物的破損處進行修補。
2. 手工修複:表示用手藝修複受損物品。
完好:表示未經損壞或破損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