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濛瀎 ”。
關于“蒙篾”一詞的解釋,綜合現有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基本詞義
指“雨微細迷蒙的樣子”,常用于描述細雨朦胧的自然景象。例如:“細雨蒙篾中,遠山若隱若現。”
異體寫法
該詞存在兩種常見異體形式:
相關成語與詞語
與“蒙篾”相關的表達多圍繞“模糊”“遮蔽”等意象,例如:
需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且上述解釋來源的網頁權威性較低。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核實。
《蒙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将竹子的篾片裹在别的器物表面。在古代,人們常使用篾片來編織家具、器皿的表面。
《蒙篾》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總共包含了13個筆畫。
《蒙篾》在《說文解字》中起初沒有記載,而是在後來的《康熙字典》中出現。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蒙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蒙篾」這個詞的書寫形式并不完全一樣。在《康熙字典》中,《蒙篾》以「蒙」字的繁體形式「艨」表示,而「篾」字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
1. 園藝師正在用竹篾蒙制花壇的邊界。
2. 這個花瓶上纏繞着精細的蒙篾,非常美觀。
3. 這把椅子的座墊由篾片編織而成,坐着很舒適。
1. 蒙古(méng gǔ):古代民族,現為中國的一個自治區。
2. 蒙昧(méng mèi):愚昧無知,缺乏知識。
3. 蒙羞(méng xiū):因為丢失面子而感到尴尬或羞愧。
1. 包裹(bāo guǒ)
2. 纏繞(chán rào)
3. 圍繞(wéi rào)
1. 暴露(bào lù)
2. 開放(kāi fàng)
3. 散開(sàn kāi)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