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委用臣下。《韓非子·說疑》:“故居處飲食如此其不節也,制刑殺戮如此其無度也,然 敬侯 享國數十年,兵不頓於敵國,地不虧於四鄰,内無君臣百官之亂,外無諸侯鄰國之患,明於所以任臣也。”
(2).指忠于職守、堪當重任的大臣。《晉書·劉頌傳》:“臣又聞國有任臣則安,有重臣則亂……夫任臣之與重臣,俱執國統而立斷者也。然成敗相反,邪正相背,其何故也?重臣假所資以樹私,任臣因所籍以盡公。”
“任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委用臣下
指君主對臣子的任用或委派職責。這一含義強調君臣之間的權力關系,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例如《韓非子·說疑》中提到“明於所以任臣也”,即強調君主需明智地任用臣子。唐代鄭據的詩句“同作明時列任臣”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忠于職守、堪當重任的大臣
指能夠恪盡職守且能力出衆的臣子。《晉書·劉頌傳》中對比“任臣”與“重臣”,指出前者是穩定國家的關鍵。宋代晁補之的詩句“雙任臣子責”則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含義。
補充說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任臣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它拆分為“任”和“臣”兩個部首。
“任”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兩畫。它表示“承擔、擔任、接受”等含義。
“臣”字的部首是“自”,總共有五畫。它表示“官吏、仆人、屬下”等含義。
“任臣”的來源比較複雜。據曆史記載,它最早出現在《文選·談若論》一書中,意思是“執掌權柄,治理國家”。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任官擔任職務,效力于君主”的意思。
"任臣"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并沒有特别之處,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清代康熙字典中,“任臣”字的寫法為“計臣”,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些例句中使用了“任臣”這個詞:
1. 在古代,忠誠勇敢的臣子被封為任臣。
2. 他被任命為天子的重要職位,成為一名負責的任臣。
“任臣”一詞的一些相關組詞包括:忠臣、宰臣、大臣、國臣。
與“任臣”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有:執掌、治理、職務、效力。
與“任臣”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有:辭職、放棄、解除職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