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曠漭 ”。1.空闊而蒼茫。 唐 元結 《引極·思元極》詩:“天曠漭兮杳泱茫,氣浩浩兮色蒼蒼。”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 聖祖 以其曠莽遼隔費轉輸……遂畫 阿爾泰山 以西至 伊犁 捐俾遊牧,復成西域大部落。” 郭沫若 《文藝論集·讀梁任公<墨子新社會之組織法>》:“譬如我們看海的時候,隻看汪洋曠莽的海面便不禁振臂激贊。”
(2).曠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酒狂》:“子歸,宜急措置,夜於村外曠莽中,呼舅名焚之,此案可結也。”
“曠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àng mǎ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廣闊而荒涼、茫無邊際的景象,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觀或環境缺乏生機與活力。例如:“曠莽的戈壁灘”或“天曠漭兮杳泱茫”(唐·元結詩句)。
空闊蒼茫
強調空間上的遼闊與蒼茫感,如“天曠漭兮杳泱茫,氣浩浩兮色蒼蒼”(《引極·思元極》),形容天空或自然景象的無邊無際。
荒涼曠野
指具體的地理環境,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提到的“夜於村外曠莽中”,即空曠的野外。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 或查字典網。
《曠莽》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代範圍廣闊、遼闊荒涼的大地,也可以表示困惑、茫然或無法自拔的心情。它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色或人的心境。
《曠莽》的拆分部首是方,分别由“方”和“果”組成。
《曠莽》的總筆畫數為15畫。
《曠莽》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對自然環境的描述,形容未經開墾的土地或者很少有人居住的荒涼地區。後來,該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人的情感狀态,表示茫然、迷失、孤獨等。
繁體字《曠莽》在部首方的下方加入了“黃”和“十”兩個字,組成了“黃方土”。
古時候《曠莽》的寫法為“廣曠”,以廣闊、荒涼的土地為象形,表示大而空曠的意思。
1. 那片曠莽的沙漠,一眼望不到盡頭。
2. 他的心情如同曠莽的大地,一片茫然無助。
曠野、莽原、廣大、荒涼、茫茫等。
廣袤、遼闊、空曠、荒漠等。
繁華、熱鬧、熙攘、繁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