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道應訓》載, 秦始皇 時博士 盧敖 ,遊于北海,在 蒙穀山 上,見一人逃匿于碑陰,踞坐龜殼而食蛤蜊。 盧敖 見後,自我介紹周行四極,唯北陰未窺,欲與他交朋友而同遊曆。這人聽後,露齒而笑,說宇宙間大得很呢,你才遊了一小塊,就說窮觀,還差得遠呢!“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說着,這人舉臂而縱身,跳入雲中。後以“踞鼃食蛤”謂超然脫世,遨遊四方。 明 楊慎 《詞品·黃玉林》:“﹝ 黃玉林 ﹞贈 丁南鄰 雲:‘待踞鼃食蛤,相期汗漫,與煙霞會。’用 盧敖 事也,見《淮南子》。”按,鼃,同“ 蛙 ”。當作“龜”。
“踞鼃食蛤”是一個源自《淮南子·道應訓》的成語,其含義和典故如下:
秦始皇時期,博士盧敖遊曆至北海蒙谷山,遇見一神秘人躲在碑後,踞坐龜殼上吃蛤蜊。盧敖欲邀其同遊,但此人笑言宇宙浩瀚,認為盧敖所見不過滄海一粟,隨後縱身躍入雲中消失。故事中的神秘人象征隱逸超脫之士,因此成語多用于形容無拘無束、超然世外的境界。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淮南子》原文或相關曆史注解。
《踞鼃食蛤》是一句古代成語,意為“坐着青蛙吃蚌”。這句成語比喻坐享其成,得到好處而不加付出努力。
《踞鼃食蛤》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踞(走字):⻊(辵)+ 且(上)+ 屰(屮) = 12畫
鼃(青字頭):鼠(鼠)+ 武(戈)= 19畫
食(食字旁):食(食)+ 又(又)= 12畫
蛤(蟲字底):虍(虍)+ 合(口) = 10畫
《踞鼃食蛤》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但它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句諺語,出自民間故事或傳說。
《踞鼃食蛤》的繁體字為「踞鼃食蛤」。
古時候漢字對于《踞鼃食蛤》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沒有明顯的區别。
這句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不勞而獲、依賴他人努力而取得優勢的人,例如:他整天隻會踞鼃食蛤,從來不知道什麼是辛勤努力。
與《踞鼃食蛤》相關的組詞包括:
踞居、青蛙、吃蚌、坐享其成。
與《踞鼃食蛤》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坐享其成、輕松得利、食蛤吐珠。
與《踞鼃食蛤》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勞心勞力、辛勤耕耘、自食其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