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死以聞的意思、昧死以聞的詳細解釋
昧死以聞的解釋
昧:冒。聞:使聽到。冒着死罪來禀告您。表示謹慎惶恐。
詞語分解
- 昧死的解釋 冒死,不避死罪昧死以聞。;;《戰國策;趙策》詳細解釋冒死。猶言冒昧而犯死罪。古時臣下上書帝王習用此語,表示敬畏之意。《韓非子·初見秦》:“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 漢 賈誼 《新書·
- 聞的解釋 聞 (聞) é 聽見:聞診。聞聽。聞訊。博聞強記。聞過則喜。聞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聽見的事情,消息:新聞。傳聞。見聞。 出名,有名望:聞人。聞達。 名聲:令聞(好名聲)。丑聞
網絡擴展解釋
“昧死以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冒着死罪向君主或上級禀告事情,表達進言者的謹慎與惶恐态度。其中“昧”意為“冒犯”,“聞”為使動用法,即“使您聽到”。
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最早出自《史記·趙世家》。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觸龍(一說“觸詟”)為勸谏趙太後,以謙卑姿态請求讓兒子入宮擔任侍衛,說道:“老臣賤息舒祺……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昧死以聞!”。
- 曆史背景:趙孝成王年幼即位,秦國趁機攻趙,觸龍通過委婉進言化解了趙太後與群臣的矛盾,成語因此用于形容臣子冒死谏言的場景。
結構與用法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書面語。
- 情感色彩:強調謙卑、惶恐的态度,多用于正式或曆史語境中,如古代奏章、谏言等。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 類似表達:冒死進谏、死罪敢言(均含“冒風險進言”之意)。
- 反義詞:阿谀奉承、明哲保身(指回避直言)。
權威參考
- 具體出處可查閱《史記·趙世家》,或《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 若需完整故事背景,可參考中關于觸龍說趙太後的典故。
該成語生動體現了古代臣子谏言時的風險與恭敬态度,兼具曆史價值與語言表現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昧死以聞》的意思
《昧死以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毫無線索的情況下察覺到死亡的迹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昧死以聞》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和口(kǒu),筆畫數為12。
來源
《昧死以聞》出自《禮記·樂記》中的一篇文字,原文為“地廣而地不仁者,監而待之。昧死以聞乎?”意思是指地位高而心地惡劣的人,暗中伺機尋找機會加害于他人而毫不心慈手軟。這個成語後來被引申為死亡降臨之前,人們通過一些微小的迹象預感到即将發生的事情。
繁體
《昧死以聞》是該成語的繁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不同。《昧死以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是“暧死以聞”。
例句
他心生一種不祥的預感,仿佛能昧死以聞。
組詞
昧然、昧心、昧旦
近義詞
昭示、預示、警覺
反義詞
明察、明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