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骢馬使的意思、骢馬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骢馬使的解釋

《後漢書·桓典傳》:“﹝ 桓典 ﹞辟司徒 袁隗 府,舉高第,拜侍禦史。是時宦官秉權, 典 執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禦史。’……在禦史七年不調,後出為郎。”後以“驄馬使”指禦史。 唐 張南史 《送李侍禦入茅山采藥》詩:“聊聽驄馬使,卻就紫陽仙。” 明 何景明 《九日同陳侍禦鳳谷登宴》詩:“柏臺驄馬使,蘭谷鳳仙家。”《紅樓夢》第一○五回回目:“錦衣軍查抄 寧國府 ,驄馬使彈劾 平安州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骢馬使”是中國古代對禦史類監察官員的别稱,其名稱源于官員乘騎青白色馬匹(即“骢馬”)執行公務的慣例。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骢”指青白相間的馬匹,《說文解字》釋為“馬青白雜毛也”。“骢馬使”字面意為騎乘骢馬的使者,後專指行使監察職能的官員。該稱謂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因禦史常乘骢馬巡查,故以坐騎代指官職(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曆史淵源

東漢時期,禦史桓典以秉公執法聞名,史載其“常乘骢馬,京師畏憚”,時人稱之為“骢馬禦史”(來源:《後漢書·桓典傳》)。唐代延續此傳統,設監察禦史職,職責包括巡視州縣、糾舉不法,因乘骢馬而沿用“骢馬使”之名(來源:《舊唐書·職官志》)。

三、職能與象征

骢馬使的職責以監察、彈劾為主,代表中央行使司法與行政監督權。其乘騎的骢馬不僅是身份标識,更被賦予“清正廉明”的象征意義,如杜甫詩雲“禦史新骢馬,參軍舊紫髯”,即以骢馬暗喻官員剛正不阿的品格(來源:《全唐詩》)。

四、文學化用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李白《贈韋侍禦黃裳》中“君依光白日,妾侍骢馬使”,以骢馬使代指官員,既點明身份又暗含對其品行的贊譽(來源:《李太白全集》)。

網絡擴展解釋

“骢馬使”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典故

  1.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出自《後漢書·桓典傳》,記載東漢禦史桓典不畏宦官權勢,常騎青白色良馬(骢馬)巡查京城,時人因敬畏其剛正,流傳“行行且止,避骢馬禦史”的俗語。後世遂以“骢馬使”代指禦史或剛直官員。

  2. 字面拆解

    • 骢馬:指毛色青白相間的駿馬,象征身份與能力。
    • 使:指執行使命的官員,如禦史、使者等。

二、含義演變

  1. 本義
    專指東漢桓典這類監察官員,後引申為禦史的代稱(如唐代張南史詩“聊聽骢馬使”即用此典)。

  2. 比喻義
    衍生為對忠誠、正直且能力出衆的使命執行者的贊譽,如“骢馬客”等變體,常見于詩詞中表達對清廉官員的稱頌(如李嘉祐詩句“偏宜尺牍問窮愁”)。

三、使用場景

  1. 文學創作
    多用于古典詩文,如唐代詩人以“骢馬使”暗喻友人的剛正品格(例:喬侍禦被稱“骢馬使”)。

  2. 現實指代
    明清時期仍沿用此詞代指禦史,如明代何景明作品中直接以“骢馬使”稱呼監察官員。

四、關聯意象

“骢馬使”融合曆史典故與文學意象,既特指特定官職,也承載了對理想官員品格的期待,是古代政治文化與語言藝術結合的典型範例。

别人正在浏覽...

艾艾避蠱栟柑哺乳動物吹筒詞社詞向竄藏道署叮咛獨智繁辭方弓粉骨碎身伏望高抗高阙庚弟根根固固公能公旬過客翰素監抄簡化字剿辦焦噪解蟄急風驟雨謹立荩言迥聳絹帖拘彌卡路恐慌款語枯骨六家淪卷律座目不轉睛男傧相凝凝拍撫璞沈輕虜秦失其鹿勸聳事勢時妝素絲良馬踏床兔褐突戰完活挖肉補瘡溫谷嗚哨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