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馬使的意思、骢馬使的詳細解釋
骢馬使的解釋
《後漢書·桓典傳》:“﹝ 桓典 ﹞辟司徒 袁隗 府,舉高第,拜侍禦史。是時宦官秉權, 典 執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禦史。’……在禦史七年不調,後出為郎。”後以“驄馬使”指禦史。 唐 張南史 《送李侍禦入茅山采藥》詩:“聊聽驄馬使,卻就紫陽仙。” 明 何景明 《九日同陳侍禦鳳谷登宴》詩:“柏臺驄馬使,蘭谷鳳仙家。”《紅樓夢》第一○五回回目:“錦衣軍查抄 寧國府 ,驄馬使彈劾 平安州 。”
詞語分解
- 骢的解釋 骢 (驄) ō 青白色的馬。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馬使的解釋 乘快騎傳遞緊急文書的使者。《三國志·蜀志·黃權傳》:“馬使奔馳,交錯於道。” 唐 趙璘 《因話錄·角》:“蕃法刻木為印,每有急事,則使人馳馬赴贊府牙帳,日行數百裡,使者上馬如飛,號為馬使。”
網絡擴展解釋
“骢馬使”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典故
-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出自《後漢書·桓典傳》,記載東漢禦史桓典不畏宦官權勢,常騎青白色良馬(骢馬)巡查京城,時人因敬畏其剛正,流傳“行行且止,避骢馬禦史”的俗語。後世遂以“骢馬使”代指禦史或剛直官員。
-
字面拆解
- 骢馬:指毛色青白相間的駿馬,象征身份與能力。
- 使:指執行使命的官員,如禦史、使者等。
二、含義演變
-
本義
專指東漢桓典這類監察官員,後引申為禦史的代稱(如唐代張南史詩“聊聽骢馬使”即用此典)。
-
比喻義
衍生為對忠誠、正直且能力出衆的使命執行者的贊譽,如“骢馬客”等變體,常見于詩詞中表達對清廉官員的稱頌(如李嘉祐詩句“偏宜尺牍問窮愁”)。
三、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
多用于古典詩文,如唐代詩人以“骢馬使”暗喻友人的剛正品格(例:喬侍禦被稱“骢馬使”)。
-
現實指代
明清時期仍沿用此詞代指禦史,如明代何景明作品中直接以“骢馬使”稱呼監察官員。
四、關聯意象
- 馬匹象征:骢馬的駿逸強化了官員雷厲風行、公正不阿的形象。
- 顔色寓意:青白色調暗含清廉之意,與禦史職責呼應。
“骢馬使”融合曆史典故與文學意象,既特指特定官職,也承載了對理想官員品格的期待,是古代政治文化與語言藝術結合的典型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骢馬使(cōng mǎ shǐ)這個詞是指古代官職,負責管理骢馬的官員。它的拆分部首為馬(mǎ)和使(shǐ),其中馬作為部首表示與馬有關,使則表示職務、官邸等意義。根據筆畫計算,骢馬使這個詞總共有1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馬政制度。在古代,骢馬指的是一種具有特殊顔色的高傲馬匹,因其珍貴而備受寵愛。而骢馬使則是掌管這些骢馬的貴族官員。他們的職責包括馴養、飼養和管理骢馬,保證它們在各種場合的表現優雅而威嚴。
在繁體字中,骢馬使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因此骢馬使的寫法仍然保持着古代的形态。
以下是關于骢馬使的例句:
1. 古代皇宮裡的骢馬使十分威嚴,他們駕着騎乘骢馬巡視宮廷。
2. 這位官員在朝廷中擔任骢馬使多年,對馬匹的品質和飼養經驗有着豐富的知識。
關于骢馬使的組詞,具體可以根據情景和語境進行搭配。例如,骢馬使的職責包括馴養骢馬、飼養骢馬、訓練骢馬等等。近義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類似的詞彙如馬監使、馬政使等,用于描述類似的官職。反義詞方面,由于骢馬使是一個特定的官職名稱,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可以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