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死以闻的意思、昧死以闻的详细解释
昧死以闻的解释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词语分解
- 昧死的解释 冒死,不避死罪昧死以闻。;;《战国策;赵策》详细解释冒死。犹言冒昧而犯死罪。古时臣下上书帝王习用此语,表示敬畏之意。《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汉 贾谊 《新书·
- 闻的解释 闻 (聞) é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专业解析
"昧死以闻"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固定表达,主要用于臣子向君主上书时的谦辞,表示冒死进言,以示敬畏和恳切。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面释义与结构分析
- 昧死: "昧" 意为冒犯、冒昧。"死" 指死亡、死罪。"昧死" 即冒着犯死罪的风险,形容进言者心怀极度敬畏与恐惧,深知所言可能触怒上位者而招致杀身之祸。
- 以闻: "以" 是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相当于"来"或"以便"。"闻" 本义是听见,这里为使动用法,"使……听到",即"使(君主)听闻"、"禀报给(君主)"。
- 整体结构: "昧死" 作状语,修饰动词"闻",表示"冒着死罪(的风险)来禀报"。直译为"冒死来禀告(您)"。
二、用法与语境特征
- 谦敬色彩: 这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奏事时开篇或结尾常用的套语,用以表达对至高无上皇权的敬畏和自身地位的卑微。使用此语,意在表明所言之事极为重要或敏感,即使冒死也要进谏,同时恳请君主宽恕可能的冒犯。
- 固定格式: 常以"臣昧死言"、"昧死以闻"、"昧死再拜以闻"等形式出现。
- 文体关联: 多见于奏疏、表章等正式公文书中。
三、典籍例证
此语在传世文献中屡见不鲜,是古代政治文书语言的典型体现:
-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议帝号后上奏:“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此例清晰展示了臣子在提出重大建议时使用"昧死"以表敬畏。
- 《汉书·高帝纪》: 诸侯王上疏劝刘邦称帝:“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同样用于极隆重的劝进场合。
- 后世沿用: 在历代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新唐书》等)的列传和志书中,记载臣子奏疏时,"昧死以闻"及其变体是常见表述。
权威释义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对"昧死"词条有专门解释:“谓冒死。古时臣下上书帝王时常用此语,表示敬畏之意。” 并引《史记》、《战国策》等书证。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1998): 解释"昧死"为:“冒死。臣子向君王上书时的谦辞。”
- 《辞源》 (商务印书馆,1979): 释"昧死":“冒死。不避死罪。旧时臣下上书帝王时的谦词。”
核心语义
"昧死以闻"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言时表示极度敬畏和冒死陈情的固定谦辞,意为“冒着犯死罪的危险来向您禀报”。 它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臣子在君主面前的卑微姿态,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和文书制度的重要语言标本。
网络扩展解释
“昧死以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指冒着死罪向君主或上级禀告事情,表达进言者的谨慎与惶恐态度。其中“昧”意为“冒犯”,“闻”为使动用法,即“使您听到”。
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最早出自《史记·赵世家》。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触龙(一说“触詟”)为劝谏赵太后,以谦卑姿态请求让儿子入宫担任侍卫,说道:“老臣贱息舒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 历史背景:赵孝成王年幼即位,秦国趁机攻赵,触龙通过委婉进言化解了赵太后与群臣的矛盾,成语因此用于形容臣子冒死谏言的场景。
结构与用法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书面语。
- 情感色彩:强调谦卑、惶恐的态度,多用于正式或历史语境中,如古代奏章、谏言等。
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 类似表达:冒死进谏、死罪敢言(均含“冒风险进言”之意)。
- 反义词:阿谀奉承、明哲保身(指回避直言)。
权威参考
- 具体出处可查阅《史记·赵世家》,或《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书。
- 若需完整故事背景,可参考中关于触龙说赵太后的典故。
该成语生动体现了古代臣子谏言时的风险与恭敬态度,兼具历史价值与语言表现力。
别人正在浏览...
宝蓄拔兴背利簿伐侧坐长风场屋厨监从意村色黨强打覰讹诬飞吟亭分敍阜盈附舟跟即工籍工巧光出律孤撑横霓宏通黄流会正简切了当家翁九九归原均人开裆褲靠实昆仑奴隶臣陇塞卖关节摸搨宁遫牛享爬耳搔腮遣策气昏情不自禁襦袄三老四严生茧时教逝年誓文水面跳神同类相求统戎抟跃外办望祭王孙绾纳侮亡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