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ce feelings on;express one's feelings by literary means] 抒發、寄托情懷
(1).寄托懷抱。 晉 陶潛 《九日閑居》詩序:“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宋 陸遊 《出遊歸鞍上口占》:“寄懷 楚 水 吳 山外,得意 唐 詩 晉 帖間。”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寄懷既遠,吟詠必多。” 陳毅 《三十五歲生日寄懷》詩序:“一九三六年,餘遊擊於 贛 南 五嶺 山脈一帶,往來作戰,備極艱苦。八月值餘三十五歲生辰,賦此寄懷。”
(2).真誠相待。猶言推心置腹。《宋書·謝景仁傳》:“汝始親庶務,而任重事殷,宜寄懷羣賢,以盡弼諧之美。”
“寄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通過文字、詩歌等方式表達内心的情感或志向。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創作,強調借物抒情或借景言志。例如:
指以坦誠的态度對待他人,多用于人際交往或勸谏場景。例如: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陶淵明、陸遊相關作品原文。
寄懷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寄是一個動詞,懷是一個名詞。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把思念、情感寄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寄的部首是宀(mián),寓意是居住,寄希望于。它的五筆畫順序為:宀、土、丨、丨、丨。
懷的部首是心(xīn),寓意是思考、情感。它的五筆畫順序為:忄、月、月、丨、心、丨、忄。
寄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的《王風·翩翩》:“翩翩者、于彼空谷。寡姜瑰求之子、于彼河湄。”其中,“求之子”的“求”字,表示寄托思念之情。而“寡姜瑰”的“寡”字,經常用來形容寂寞的情感。
在繁體字中,寄懷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差異,依然是「寄懷」。
在古代,寄的字形稍有不同,它是由「宀」和「示」兩個部分組成。示之字,是上面一個長豎,下面兩個點,表示神靈的形象。
懷的字形在古代是由「忄」和「戎」兩個部分構成。戎在古代是指古代的一種兵器,表示危險和防備的意思。
1. 我常常寄懷于故鄉的風景,那是我無法忘懷的回憶。
2. 長久的分别讓我寄懷于遠方的親人和朋友。
3. 他對家鄉的深情寄懷,感動了無數人的心。
寄望、懷念、懷抱、懷有、寄情、寄托
思念、思緒、懷思、懷舊、紀念
遺忘、忘懷、淡忘、不放在心上、抛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