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軍的意思、三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軍的解釋

(1) [the army]∶軍隊的統稱

三軍過後盡開顔。——毛6*6*東《七律·長征》

(2) [the three armed services]∶古時指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現指陸軍、空軍、海軍

詳細解釋

(1). 周 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2).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漢書·灌夫傳》:“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 吳 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朱門到曉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消。”《說唐》第一回:“﹝ 晉王 ﹞将宮内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回朝。” 毛6*6*《長征》詩:“更喜 岷山 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顔。”

(3).古代指步、車、騎三軍。《六韬·戰車》:“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别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今亦稱海、陸、空軍為三軍。

(4).三圍。《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陶鴻慶 《讀諸子劄記·管子二》:“‘軍’之本義為‘圍’,後世遂為師旅之通名……‘三軍當一戰’者,言三圍當一戰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三軍”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一、核心釋義

“三軍”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與軍事内涵的集合名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1. 古代軍隊編制:指前軍、中軍、後軍三大作戰單位,是周代以來軍隊的典型編制方式。
  2. 現代國家武裝力量統稱:泛指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代表國家整體軍事力量。

二、古代含義詳解

古代“三軍”源于周代軍事制度:

三、現代含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三軍”成為國家武裝力量的象征:


四、文化延伸與權威引用

“三軍”在文化語境中常代指“全軍”,如成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論語·子罕》),強調軍隊的意志統一性。軍事典籍如《孫子兵法》亦以“三軍”指代整體軍事行動(參見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

“三軍”一詞貫通古今,既承載古代軍事智慧,亦體現現代國防體系,是漢語中兼具曆史厚重感與時代生命力的典型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三軍”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和現代兩個維度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一、古代含義

  1. 軍隊建制
    春秋時期,諸侯國按規模設三軍,但名稱因國而異:

    • 晉國稱上軍、中軍、下軍,楚國稱左軍、中軍、右軍,魏國稱前軍、中軍、後軍。
    • 中軍為統帥所在,兵力最強,中軍将領統領全軍。
  2. 職能分工

    • 前軍:負責偵察、開路及小規模戰鬥(如先鋒營、斥候)。
    • 中軍:主力部隊,包含騎兵、步兵等核心兵種,由統帥直接指揮。
    • 後軍:押運糧草、保護後方,兼具預備役功能。
  3. 曆史演變
    周朝規定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約3.75萬人),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唐宋後逐漸固定為前、中、後三軍建制。

二、現代含義

  1. 軍種劃分
    現代“三軍”指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是國防力量的核心構成。

  2. 通稱用法
    廣義上可代指全體軍隊,如毛澤東詩句“三軍過後盡開顔”。

三、其他特殊含義

總結

“三軍”在古代側重軍隊結構與職能,現代則體現軍種分類。其含義隨曆史變遷不斷擴展,既保留傳統通稱功能,又衍生出符合時代的新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懊憦北戴河貶黜補釘不仁不義殘烈蟬鳥擔鼓大舜德綏點金成鐵典肆電壓互感器東佃翻地煩郁風害鳳凰銜書拂曙粰鬻革盆歌子工賬官茂徽顯假面劇矯飾結賬戢戢金帶圍精谛礦石機臉盤買櫂漫不加意彌合名角彌天目耗黏液膩理膿腫派索槃礴蚑蛲入中三甫涉難賒帳收録水到魚行碩士夙禀素放肅衣堂堂一表天壁偷油兒土性效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