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army]∶軍隊的統稱
三軍過後盡開顔。——毛6*澤6*東《七律·長征》
(2) [the three armed services]∶古時指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現指陸軍、空軍、海軍
(1). 周 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2).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漢書·灌夫傳》:“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 吳 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朱門到曉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消。”《說唐》第一回:“﹝ 晉王 ﹞将宮内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回朝。” 毛6*澤6*東 《長征》詩:“更喜 岷山 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顔。”
(3).古代指步、車、騎三軍。《六韬·戰車》:“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别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今亦稱海、陸、空軍為三軍。
(4).三圍。《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陶鴻慶 《讀諸子劄記·管子二》:“‘軍’之本義為‘圍’,後世遂為師旅之通名……‘三軍當一戰’者,言三圍當一戰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軍漢語 快速查詢。
“三軍”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和現代兩個維度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軍隊建制
春秋時期,諸侯國按規模設三軍,但名稱因國而異:
職能分工
曆史演變
周朝規定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約3.75萬人),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唐宋後逐漸固定為前、中、後三軍建制。
軍種劃分
現代“三軍”指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是國防力量的核心構成。
通稱用法
廣義上可代指全體軍隊,如毛澤東詩句“三軍過後盡開顔”。
“三軍”在古代側重軍隊結構與職能,現代則體現軍種分類。其含義隨曆史變遷不斷擴展,既保留傳統通稱功能,又衍生出符合時代的新定義。
《三軍》這個詞是指由陸軍、海軍和空軍組成的一支完整的軍隊。它代表着國家的防衛力量,具備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職責。
根據《康熙字典》,《三軍》這個詞的部首是“冖”(mì,表示帽蓋),筆畫數為12。
《三軍》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左傳》一書,被用來描述周朝和春秋時期的軍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被用來代表現代軍隊的整體。
繁體字中,《三軍》的寫法保持不變。
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三軍》的漢字寫法為“叁軍”。
1. 國家的安全離不開三軍的守衛。
2. 三軍的戰士們勇敢地守護着祖國的邊疆。
3. 三軍齊心協力,共同完成了這次重要的軍事行動。
1. 三軍将士
2. 三軍聯合
3. 三軍演習
4. 三軍訓練
5. 三軍統帥
近義詞包括:軍隊、武裝部隊、軍事力量
反義詞是:敵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