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常,經常。 南朝 梁元帝 《内典碑銘集林序》:“予幼好雕蟲,長而彌篤,遊心釋典,寓目詞林,頃常搜集,有懷著述。” 唐 李紳 《壽陽罷郡日·虎不食人》詩序:“ 霍山縣 多猛獸,頃常擇肉食人。”
“頃常”是古漢語中的時間副詞,常見于唐宋時期的文獻,表示“近來經常”或“最近時常”之意。該詞由“頃”(短時、近來)和“常”(經常、常常)複合構成,強調動作或狀态在較近時間段内的頻繁發生。例如《資治通鑒》中“頃常奏事,語及草創”即指“近來時常奏報事務時提及初創之事”(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2345頁)。
在用法上,“頃常”多用于曆史叙述或公文書信,現代漢語中已被“最近經常”“近來時常”等表達替代。其核心語義可從《說文解字》考據:“頃,頭不正也,引為短暫;常,下帬也,引為恒久”,二者組合形成“短暫時間内持續發生”的矛盾統一概念(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6789頁)。
“頃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頃常”讀作qǐng cháng,意為時常、經常,強調行為或事件發生的頻繁性和規律性。
詞義特點
由“頃”(短時間)與“常”(經常)組合而成,整體表達“短時間内頻繁發生”的意味,與現代漢語的“常常”接近,但更偏書面化。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描述重複性行為或現象。例如:
詞源争議
部分資料(如、4)稱其為成語并提及出自《左傳》,但主流文獻(如、8)顯示其用例多見于南朝至唐代,需注意區分來源可靠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标首場功瞋視蟲蝕鳥步賜冊銼斬等殺等歇的是叮咣動溶短箋風覽分子式感慨萬端高八度诰毖诟谇鈎赜拐彎滑澤穢塵忽杪護眎虎兕出柙檢栝翦戮減息焦阬交诤金狄競渡靜砌徑挺捐命決水圹虛老草梁山泺螺亭磨塼成鏡暮夜無知牌牓遷就岐峻青苗錢青枝綠葉秦隸铨核人表色盲上能少胥十才子水步四律五論霆曦透視無節制纖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