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率真之德。 南朝 宋 朱廣之 《谘顧道士夷夏論》:“ 謝生 貶沒仙道,褒明佛教,以羽化之術為浮濫之説,殘形之唱為履真之文。”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漯水》:“ 次仲 履真懷道,窮數術之美。”
“履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履真”指踐行率真之德,強調遵循内心的真實本性與道德準則。其中,“履”意為踐行、遵守,“真”則指真實、率真,合起來表達将真誠的品德付諸實踐的行為。
詞義分解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谘顧道士夷夏論》中“殘形之唱為履真之文”,以及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中“次仲履真懷道”,均用于描述人物堅守本真、踐行道德的品質。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查字典等來源。
履真,是一個有着豐富内涵的詞語。它具有“堅持真理”、“追求真相”、“信奉真實”等意義。
履真這個詞的部首是屍,它包含了13個筆畫。
履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孟子·盡心上》:“君子之行也,久視履之。”這裡的“履之”,即指人們長期觀察、實踐,并且堅持真理。
履真的繁體字為屢真。
在古時候,履真的漢字寫法為履眞。
我們要履真,不斷追求真理的道路。
奉行真理、追求真相、信奉真實。
堅持真實、追求真理。
背離真理、追求虛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