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指極久遠的時間;生生世世。 南朝 齊 蕭子良 《淨住子·自慶畢故止新門》:“蒙報歷遐劫,餘福值天師。” 南朝 梁 沉約 《湘州枳園寺刹下石記》:“自以力弱途遠,終慚短效,且義止今生,報褰來果,非所以酬鴻貺於冥津,暢丹誠於遐劫。” 唐 李俨 《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文序》:“俾此靈文,永傳遐劫。”
“遐劫”是一個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該詞由“遐”(遙遠)和“劫”(梵語kalpa的音譯,指極長的時間單位)組成,核心含義指極久遠的時間跨度,常引申為“生生世世”或“宇宙周期性的劫難”。
時間維度
佛教中“劫”是時間計量單位,一劫約為43.2億年,“遐劫”則強調其漫長性,如南朝沈約文中“酬鴻贶于冥津,暢丹誠于遐劫”即表達超越現世的永恒性。
劫難内涵
部分文獻(如)指出,“遐劫”特指宇宙周期性毀滅與重生中的大災難,如“遠古浩劫”。這種解釋将時間概念與災難事件結合,體現佛教對世界無常的認知。
該詞多見于漢傳佛教典籍,例如:
多用于文學或宗教語境,形容跨越漫長時空的因果、修行或災難,例如:“曆經遐劫,方證菩提”。
注:不同文獻對“遐劫”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時間”還是“劫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佛學大辭典》等權威佛教典籍。
遐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根據部首和筆畫劃分,可以看出遐劫的構成。
遐,是由辶部(辵部)與木部組成的字。辶部表示走的意思,木部為字的主字,它表示木質的東西。遐的意思是遠離、偏離。
劫,由刀部和卩部組成。刀部表示刀的形狀,卩部是表示印章的。劫的意思是搶劫、毀滅。
遐劫源自佛教,佛經中常用該詞描述一個世界的毀滅或滅絕。遐劫也可用來形容災難性的事件或者背離常态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遐劫的寫法與簡體字類似,隻是形狀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發音都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辶部常用“⻌”代替,木部常用“林”代替,刀部和卩部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遐劫的例句:
組詞:遐逸、遐思、遐想、劫難、劫後餘生、劫機
近義詞:浩劫、災難、劫數
反義詞:幸福、平安、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