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亂的意思、崇亂的詳細解釋
崇亂的解釋
猶擾亂,騷亂。《書·多方》:“乃大降罰,崇亂 有夏 。” 曾運乾 正讀:“崇,充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烏丸 三種,崇亂二世……一征而滅,此又君之功也。” 唐 司空圖 《故鹽州防禦使王縱追述碑》:“ 上黨 興祅,復提王旅; 太原 崇亂,兼領郡符。”
詞語分解
- 崇的解釋 崇 ó 高:崇山峻嶺。崇高。崇論闳議(指高出一般人的讨論。亦作“崇論宏議”)。 尊重,推重:崇敬。崇拜。崇尚。推崇。尊崇。 古同“終”,終了。 充,充滿:崇酒于觞。 增長:“今将崇諸侯之奸”。 姓。
- 亂的解釋 亂 (亂) à 沒有秩序:亂套。紊亂。淩亂。 社會動蕩,戰争,武裝騷擾:亂世。政亂。平亂。亂邦不居。 混淆: * 。敗常亂俗。 任意隨便:亂吃。亂跑。 男女關系不正當: * 。 橫渡:亂流。 治理:亂臣。
專業解析
"崇亂"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現代常用詞有所不同。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詳細意思如下:
一、 字義解析
- 崇 (chóng):
- 本義指高大、崇高。《說文解字》釋為:“崇,嵬高也。”引申為尊敬、推崇。
- 在“崇亂”一詞中,“崇”取其“積聚、增長”的引申義,表示程度上的加深或狀态的加劇。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亂 (luàn):
- 本義指無秩序、混亂、動蕩。《說文解字》釋為:“亂,治也。”(注:此“治”為反訓,指理絲時出現的紛亂狀态,後引申為混亂)。引申為叛亂、擾亂。
- 在“崇亂”一詞中,“亂”取其“混亂、動蕩、叛亂”的本義及引申義。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
二、 詞彙釋義
“崇亂”作為一個合成詞,其含義并非“崇”與“亂”字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古語用法:
- 主要含義:終亂,大亂。 指混亂、動亂的狀态達到了頂點或最終演變成嚴重的禍亂。它強調的是一種混亂局面的最終結果或極度深重的狀态。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對“崇亂”的釋義明确為:“終亂。猶大亂。”《古代漢語詞典》亦持此解。
- 語境應用: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史書或政論中,用于描述國家、社會或重大事件陷入極度混亂、不可收拾的局面。
- 例句佐證: 《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故文,反正為乏。盡在狄矣。’ 狄則然矣,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也,曰讨有罪也。今納夏徵舒,貪其富也。而讨有罪,是貪以敗官也。官之敗也,國家之藏也,不可匿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是以崇亂,天之道也。’” 此處“崇亂”意指最終導緻大亂。來源參考:《左傳》原文及曆代注疏(如杜預注、孔穎達疏)。
三、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崇亂”一詞已極為罕見,基本不再使用。表達類似“極度混亂”、“大亂”的意思時,通常會使用“大亂”、“動亂”、“禍亂”、“混亂不堪”等更常用的詞語。
“崇亂”是一個古語詞,由表示“積聚、增長”的“崇”和表示“混亂、叛亂”的“亂”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終亂、大亂,指混亂狀态發展到頂點或最終結局。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社會政治層面的嚴重動蕩局面。
網絡擴展解釋
“崇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崇亂(拼音:chóng luàn)指擾亂、騷亂,多用于描述社會動蕩或秩序混亂的狀态。該詞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二、字義解析
-
崇:
- 本義為“高”,如“崇山峻嶺”。
- 引申為“推崇、尊重”,如“崇尚”。
- 在“崇亂”中,根據曾運乾的注釋,“崇”通“充”,有“加劇、擴大”之意。
-
亂:
三、文獻用例
- 《尚書·多方》:“乃大降罰,崇亂有夏。” 指加劇夏朝的混亂。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烏丸三種,崇亂二世……一征而滅。” 描述北方部族引發的長期騷亂。
- 唐代司空圖《王縱追述碑》:“太原崇亂,兼領郡符。” 反映戰亂時期的動蕩。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崇亂”可引申為對社會秩序或規則的破壞行為,但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日常交流更常用“擾亂”“騷亂”等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三國志》或《尚書》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攙腰呈奇丑地寸草不生打璜表刀山調谇都都抹抹杜家中弟阿其所好梵行先生富埒王侯富實伏隱跟前狗盜鼠竊構營歸忌皇號黃花苜蓿煥爍毀車诘诮禁久筋絕禁臧急務技藝局迫曠放來牟儖儳聯繫人論列是非沒趣巴巴鳴聲目擩耳染泥滓旁作跷趹氣冷區間人色認色碝磩三五七言詩閃倏十進制十因侍子鼠布殊怪松籠苔茵天霄讬志兔三窟猬鼠绡巾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