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恨的意思、悲恨的詳細解釋
悲恨的解釋
悲傷怨恨。《漢書·刑法志》:“夫決獄不當,使有罪興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傷之。” 唐 李德裕 《瀑泉亭》詩:“向老多悲恨,悽然念一丘。”《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和尚﹞帶着悲恨而去。” 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五幕:“他們擡頭望着 忠王 的去路,聽見槍聲響了,又增加無窮的悲恨。”
詞語分解
- 悲的解釋 悲 ē 傷心,哀痛:悲哀。悲傷。悲怆。悲痛。悲切。悲慘。悲涼。悲憤。悲凄。悲恸。悲吟。悲壯。悲觀。悲劇。樂極生悲。 憐憫:悲天憫人。 哀歡喜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恨的解釋 恨 è 怨,仇視:怨恨。憤恨。仇恨。痛恨。 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恨事。悔恨。遺恨。抱恨終天。 愛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悲恨是由"悲"與"恨"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承載着深沉而複雜的情感内涵,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 悲
本義指哀痛、傷心。《說文解字》釋為"痛也",強調因失去或不幸引發的内心痛苦(來源:《漢語大詞典》"悲"字條)。
- 恨
古漢語中多指遺憾、悔憾,而非現代漢語的"仇視"。《說文解字》注"恨,怨也",王力《古代漢語》指出其核心為"心中有所缺憾"(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恨"字條)。
二、複合詞義
悲恨融合兩種情感,指因悲傷往事而生的深切遺憾或怨恨,常見于古典文學,體現對無法挽回之事的痛惜。例如:
- 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以"恨"抒寫唐玄宗對楊貴妃逝去的永恒悲憾(來源:《全唐詩》卷四三五)。
- 李煜《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将亡國之悲與人生憾恨交織(來源:《南唐二主詞校訂》)。
三、情感層次
- 悲傷性:源于失去或創傷的哀痛。
- 遺憾性:針對不可逆轉事實的無力感。
- 時間性:多指向過往事件,如杜甫《詠懷古迹》"怅望千秋一灑淚"的歷史悲恨(來源:《杜詩詳注》卷十七)。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悲恨"仍保留古典語境的情感深度,用于描述曆史反思、個人際遇中的沉痛遺憾,如"滿懷悲恨"、"悲恨交加"等表達(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悲恨"詞條)。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
-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
-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 《南唐二主詞校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 《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 《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網絡擴展解釋
“悲恨”是一個漢語詞語,結合了“悲傷”與“憤恨”兩種情感,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因遭受不公、打擊或傷害而産生的極度悲傷與憤恨交織的複雜情緒。這種情感常與個人或群體經曆的冤屈、遺憾或道德困境相關。
二、詳細解釋
-
情感構成
- 悲傷:源于失去、失敗或理想破滅的哀痛。
- 憤恨:因不公、背叛或無力改變現狀而産生的強烈不滿。
兩者結合,形成一種既痛心又憤怒的深層情感。
-
曆史與文學表現
- 多見于曆史事件或文學作品中,如《漢書·刑法志》記載因司法不公引發的“父子悲恨”。
- 唐代李德裕詩句“向老多悲恨”則抒發了對人生際遇的感慨。
三、使用場景
- 描述曆史人物
如南明将領李定國“悲恨相續,鞠躬盡瘁”的一生,體現其忠義與無奈。
- 文學創作
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人物因命運多舛而“帶着悲恨而去”。
四、相關延伸
- 成語關聯:與“悲天憫人”“樂極生悲”等同屬情感類成語。
- 詩句引用:如“悲風吹梅笛怨悠,霜濤卷雪悲恨相續”強化了意境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漢書·刑法志》《初刻拍案驚奇》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刨頭崩雲波旁王朝才流成對怵勸膽裂魂飛電線杆堆垛場惡錢放牛歸馬發止飛騰蓋冒龜冷搘床酤酒很子河鲀紅船洪毅後方隳淩駕牌基礎設施積伶揪兒卷積雲駿彩開齋節老歐老态勵兵秣馬臨鋒決敵力勢旅遊點牡蒙撚巴泥守痞結破釜沉舟碛磈羣會熔渣軟舁三沐三熏山扉韶韺設防濕痹詩謎師尊素華田戶天聲骫奊無畏香水錢蕭帝寺枵棗謝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