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如麻皮的皴笔。画山石法之一。 元 汤垕 《古今画鉴·唐画》:“ 董元 ( 董源 )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著色,皴文甚少,用色穠古。”
麻皮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皴法技法,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麻皮皴(拼音:má pí cūn)是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的笔法,因线条形态类似麻纤维的散乱纹理得名。元代汤垕《古今画鉴》记载,五代画家董源首创此法,通过疏密有致的细长线条表现土山质感。
二、技法特点
三、艺术影响
作为江南山水画派的核心技法,麻皮皴与北方斧劈皴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文人画对温润山水的审美基调。明清时期诸多画家如沈周、董其昌等均受其影响。
注:该技法在古籍中亦作“披麻皴”,二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麻皮皴是一个常用的方言词语,主要在广东一带流行。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的皮肤粗糙,干燥而龟裂。
麻皮皴这个词的部首为皮(pí),总共有十五个笔画。
麻皮皴这个词的来源是方言词,没有明确的官方出处。在繁体字中,麻皮皴被写作麻皮皹。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常发生变化,麻皮皴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在。然而,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古时候有麻皮皴这个词。
1. 他工作环境恶劣,经常被风沙吹得麻皮皴。
2. 长时间没保护皮肤,手上的皮肤已经麻皮皴了。
麻皮皴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组成不同的词组,例如:
1. 麻皮皴手(指手部皮肤粗糙的情况)
2. 麻皮皴脸(指脸部皮肤干燥龟裂的情况)
3. 麻皮皴脚(指脚底皮肤干燥龟裂的情况)
麻皮皴的近义词可以是皮肤粗糙、干燥龟裂。
与麻皮皴相对的词语可以是皮肤柔滑、润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