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麻皮皴的意思、麻皮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麻皮皴的解释

状如麻皮的皴笔。画山石法之一。 元 汤垕 《古今画鉴·唐画》:“ 董元 ( 董源 )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著色,皴文甚少,用色穠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麻皮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非常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皴法技法,主要用于表现山石、坡岸的纹理结构和质感。其名称形象地来源于所画出的线条效果类似于麻纤维的表皮肌理。以下是从汉语词典及绘画专业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核心特征: 麻皮皴,亦称“披麻皴”。其基本技法特征是:运用中锋或略带侧锋的笔触,以相对柔韧、绵长、平行的线条(或略带弧度和交叉)来勾勒和皴擦山石的轮廓与体面。这些线条通常平行排列或呈放射状组合,线条本身圆浑松秀,疏密有致,整体效果如同披覆在山石表面的麻纤维或麻布纹理,故名“麻皮皴”或“披麻皴”。它擅长表现土质松软、草木覆盖的江南丘陵地貌,营造出浑厚苍茫、温润秀逸的意境。

  2. 技法特点与表现效果:

    • 线条形态:线条以中锋为主,讲究圆劲含蓄,力透纸背而不露锋芒。线条长短、疏密、浓淡、干湿根据山石结构和画面需要变化。
    • 组织方式:线条多呈平行或近似平行排列,有时也根据山势走向略有交叉或聚散,形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纹理结构。
    • 质感表现:主要用于表现土石相间、植被丰茂的山体,能有效传达出山石土壤的松软感、厚重感和自然风化侵蚀的痕迹,区别于表现坚硬岩石的斧劈皴等。
    • 空间营造:通过线条的疏密、浓淡变化,可以暗示山石的阴阳向背和空间纵深。
  3. 历史渊源与代表画家: 麻皮皴(披麻皴)技法相传由五代南唐画家董源所创,并在其描绘江南景色的作品中臻于成熟(如《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其弟子巨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技法。后世文人画家,尤其是“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以及明代沈周、文徵明等,均深受其影响并广泛应用和演变此皴法,使其成为南宗山水画的核心技法之一。

  4. 分类与变体: 根据线条长短和组合方式,麻皮皴(披麻皴)常被细分为:

    • 长披麻皴:线条较长,舒展流畅,更显秀润平和(董源、巨然、黄公望多用)。
    • 短披麻皴:线条较短促,排列更紧密,显得浑厚苍茫(沈周、吴镇多用)。
    • 解索皴:由披麻皴演变而来,线条扭曲如解开的绳索,更具动感和力度(王蒙多用)。
  5. 在画论中的地位与意义: 历代画论均高度评价麻皮皴(披麻麻皴)的艺术价值。它被视为表现“平淡天真”、“浑厚华滋”美学理想的典型手段,是文人山水画抒情写意的重要语言载体。其技法规范和对自然山水的提炼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与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麻皮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皴法技法,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麻皮皴(拼音:má pí cūn)是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的笔法,因线条形态类似麻纤维的散乱纹理得名。元代汤垕《古今画鉴》记载,五代画家董源首创此法,通过疏密有致的细长线条表现土山质感。

二、技法特点

  1. 线条特征:用淡墨勾勒细长柔线条,平行或错落排列,形如麻皮自然垂落;
  2. 表现对象:适用于江南地区平缓土山的细腻纹理,能体现山石阴阳向背的立体感;
  3. 分类演变:董源多用短披麻皴(线条较短),其弟子巨然发展出长披麻皴(线条更舒展)。

三、艺术影响
作为江南山水画派的核心技法,麻皮皴与北方斧劈皴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文人画对温润山水的审美基调。明清时期诸多画家如沈周、董其昌等均受其影响。

注:该技法在古籍中亦作“披麻皴”,二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别人正在浏览...

鼇柱半翻髻蹦达不脱禅户伧重摐摐怆凉川藏公路楚豆出洁點查定僧恩煦反听收视肺水肿风雨飘摇焚污负板富给附骥攀鸿芙蓉镇伉浪公厘归帐路头旱柳江干降恕价值连城结合阶砌进品进献疾俏巨狄沮核俱那卫客涂恋栈不去流妓流脓买官鬻爵矛叉尨眉皓发内户攀诬起货撋拭韶茂畬刀勝踐神官铜楼通疎铜觜文锦无前夏二子享食枵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