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夾雜在食物中的沙子。 宋 陸遊 《排悶》詩:“賫糧雜沙墋,掬水以三咽。”
“沙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 chěn,具體釋義如下:
該詞出自宋代陸遊的詩作《排悶》:“赍糧雜沙墋,掬水以三咽”,描述行旅途中的艱辛,食物混入沙粒難以下咽的情景。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用于古文或特定文學描述中。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含沙射影”“大浪淘沙”),可參考古籍或詞典資料。
《沙墋》一詞,指的是一種泥土的名稱。沙墋可以用于建築、燒制磚瓦等用途。這種泥土質地細膩,容易塑形,具有較好的粘結性。
《沙墋》一詞拆分的部首為水和土,它們分别在繁體中表示為「氵」和「土」。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檢索到相關的漢字。
《沙墋》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沙墋》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通,沒有明确的傳說或故事與之相關。它是一種描述泥土的名稱,屬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語,與土地、建築等有關。
《沙墋》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沙墋」,沒有太大的變化。
根據曆史文獻和研究,古時候的「沙墋」也可以寫作「沙鼓」。這兩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都有出現,早期的漢字書寫受到發展和地區因素影響,因此會出現多種寫法。
1. 這堆沙墋可以用來制作磚塊。
2. 他小心地雕刻着沙墋,賦予它生命般的形象。
3. 農民們挖出的沙墋被用于修複水壩。
1. 沙土:指的是沙質的土壤。
2. 沙塵:指的是沙子被風吹起形成的風沙。
3. 泥土:指的是濕潤的土壤。
1. 沙土
2. 泥土
3. 黏土
1. 石塊:指的是較大的岩石。
2. 淤泥:指的是沉積在水底的泥沙。
3. 磚石:指的是經過燒制的磚和石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