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獵時形成的包圍圈。 北周 庾信 《和宇文内史春日遊山》:“戍樓侵嶺路,山村落獵圍。”《周書·儒林傳·盧光》:“﹝ 盧光 ﹞嘗從 太祖 狩於 檀臺山 。時獵圍既合, 太祖 遙指山上謂羣公等曰:‘公等有所見不?’” 唐 盧綸 《臘日觀鹹甯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山頭曈曈日将出,山下獵圍照初日。”
“獵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獵圍(拼音:liè wéi)指打獵時形成的包圍圈,即獵人通過合圍方式将獵物困在一定範圍内以便捕捉。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均有記載,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
古代文獻記載
實際應用
曆史上,清朝皇室曾在亞布力(俄語“果木園”)等地設立固定狩獵圍場,作為貴族狩獵的專用區域。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獵圍”可引申為“将人圍困使其無法逃脫”,帶有比喻性質,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獵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狩獵活動中的包圍形式,兼具實用性與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周書·儒林傳》等文獻。
《獵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圍捕獵物或捕獵時使用的陷阱或設施。
《獵圍》的部首是犬(狗)部,它由“犭”組成。它的總共13個筆畫。
《獵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狩獵文化。在古代,獵人會設置各種陷阱和設施,用以捕捉獵物,其中包括圍網、陷坑等。這些設施被統稱為“獵圍”。
《獵圍》的繁體字為「獵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許不同。《獵圍》在古代的寫法為「獵圍」,其中「獵」的寫法中間有一個小的「犬」字旁,表明這個詞的意思與犬(狗)有關,而「圍」的上面有一個「囗」字旁,表示這個詞與圍繞、包圍有關。
1. 他們搭建了一個精心設計的獵圍,希望能夠捕獲更多的獵物。
2. 獵人們縱犬帶弓,在獵圍中等待獵物出現。
1. 獵人:進行狩獵活動的人。
2. 圍捕:用圍網、陷阱等設施把獵物困住并捕獲。
3. 陷阱:用來誘捕和困住獵物的設施。
捕捉、捕獲、俘獲、擒獲
放生、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