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考定才能品德。《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 鄭玄 注:“論,謂考其德行道藝;辨,謂考問得其定也。”
(2).議論辯駁。辨,通“ 辯 ”。《後漢書·荀悅傳》:“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元史·巎巎傳》:“其遇事英發,掀髯論辨,法家拂士不能過之。”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九:“在現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論辨自然并未能成為定論。”
(3).文體的一種。今稱論說文。辨,通“ 辯 ”。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體别》:“論辨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 清 姚鼐 《古文辭類纂·序目》:“論辨類者,蓋原於古之諸子,各以所學著書詔後世。”
“論辨”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考定才能品德
源自《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 鄭玄注:“論,謂考其德行道藝;辨,謂考問得其定也。”此處“論辨”指通過考察評定人的德行與能力,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
議論辯駁(“辨”通“辯”)
如《後漢書·荀悅傳》提到“辭約事詳,論辨多美”,指通過言辭進行辯論或反駁。此義項中“辨”與“辯”通假,強調邏輯推理與觀點交鋒,與“論辯”含義相近。
文體的一種(今稱論說文)
古代将論辨視為一種文體,如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将其歸為“論辨類”,認為其源于諸子百家學說,以闡釋道理為主。這類文章注重邏輯性和說理性,類似現代議論文。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後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論辨》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通過辯論、讨論等方式來表達觀點、争論真理。
《論辨》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辛”,拆分後的筆畫為10畫。
《論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學派。儒家注重思辨和論證,強調通過辯論來尋求真理和提高人的修養。
《論辨》的繁體字為「論辨」。
古代漢字有很多不同的寫法,而《論辨》也有其古時候的寫法,如:
論:侖、侖、倫
辨:辨、辯、辪
1. 他們通過充分的論辨,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2. 在這場辯論中,他以精準的論辨擊敗了對手。
1. 辯論:通過對不同觀點的闡述、分析和比較,以求證明真理的一種思維方式。
2. 論證:通過舉例、引用權威、列舉證據等方法來證明一個觀點的正确性。
3. 辯護:為了維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以言辭、證據等進行辯解和抵抗。
1. 論證:證明、辯證
2. 辯駁:駁斥、反駁、反對
3. 争論:争辯、争執、争鬥
1. 合作:協作、團結、共同努力
2. 和諧:和睦、融洽、相處融洽
3. 合一:統一、一緻、同心協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