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相的意思、計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相的解釋

漢 張蒼 善算,以列侯居相府,領郡國上計,謂之計相。 唐 代稱拜相的計臣為計相。 宋 代以稱三司使。《史記·張丞相列傳》:“遷為計相,一月,更以列侯為主計四歲。” 裴駰 集解引 文穎 曰:“能計,故號曰計相。” 唐 劉禹錫 《唐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福州刺史薛公神道碑》:“ 貞元 中,上方與丞相調兵食,思得通吏治而習邊事者,計相以公為對。” 宋 洪邁 《容齋隨筆·用計臣為相》:“ 肅宗 以後,兵興費廣, 第五琦 、 劉晏 始以戶部侍郎判諸使,因之拜相……自是計相不可勝書矣。” 元 柳貫 《送徐周臣廉使除戶部尚書》詩:“計相升庸徵故事,傳宣還在鳳池頭。”參閱《宋史·職官志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計相”是中國古代對特定財政官職的稱呼,其含義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

一、基本釋義

“計相”一詞最早見于漢代,核心含義指掌管國家財政統計與核算的官職。該詞由“計”(核算)和“相”(輔佐君主)組合而成,體現其財政管理屬性。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起源)

    • 代表人物:張蒼(漢初數學家)
    • 職能:以列侯身份居丞相府,統領各郡國財政統計(即“上計”制度)
    • 典故:《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其因精于計算被稱“計相”
  2. 唐代(職能擴展)

    • 指掌管財政的宰相,如劉禹錫《薛公神道碑》中提到的“計相”
    • 職責:統籌全國賦稅與軍需調配
  3. 宋代(制度化)

    • 專指“三司使”,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
    • 統管鹽鐵、度支、戶部三司,相當于現代財政部部長

三、職能特點

可通過《宋史·職官志》等史料進一步了解宋代三司使的具體運作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計相(jì xiàng)一詞的意思是指“計算對方的相貌、儀态和舉止”。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計”(jì),意為計算或估計;第二個部分是“相”(xiàng),意為相貌或舉止。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描述人們觀察他人外貌和行為的過程。在繁體字中,“計相”寫作“計相”。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以“計相”為例,古代漢字書寫中的“計”字組成是由“言”和“十”兩個部首構成,而“相”字由“目”和人字旁組成。九畫構成了整個“計相”字的筆畫。這種古代的漢字寫法展示了人們對視覺和行為觀察的重視。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通過計相來判斷對方的性格。 和“計相”相關的其他詞彙包括“面相”、“相貌”等。這些詞都可以用來描述觀察他人的外貌特征和行為。而“追蹤”、“跟蹤”等詞則可以視為“計相”的反義詞,因為它們描述了對某人行動的跟蹤和監視。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