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茅菹的意思、茅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茅菹的解释

亦作“茆菹”。初生之茅。《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郑玄 注:“茅菹,茅初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茅菹(máo z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祭祀时用于包裹祭品的茅草垫。古代祭祀礼仪中,将肉类等祭品置于切碎的茅草上,既体现洁净,亦象征对神灵的恭敬。该词由“茅”(白茅草)与“菹”(切碎的腌菜或草垫)组合而成,凸显其作为祭祀载体的功能。

二、文献佐证

  1. 《周礼·天官·醢人》

    记载:“祭祀,共荐羞之豆实……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郑玄注:“菹,茅菹也。” 说明茅菹是盛放祭品的礼器组成部分。

  2. 《礼记·郊特牲》

    提及“缩酒用茅”,指滤酒去滓时以茅草为滤器,与茅菹的材质、用途相关联,反映茅草在祭祀中的核心地位。

三、文化内涵

茅菹承载“缩酒”仪式的象征意义。古人认为茅草能通神,《左传》载“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强调茅草是祭祀通天的媒介。茅菹的使用既符合礼制规范,亦暗含天人沟通的宗教观念。

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可引用的现代在线链接,故标注权威版本来源,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茅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二、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醢人》,原文记载祭祀时使用的食材:“朝事之豆,其实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郑玄注:“茅菹,茅初生。”
(注:古代“豆”为盛食物的器皿,“菹”指腌菜,“臡”为肉酱。)

三、用途与文化背景

在古代祭祀或礼仪中,“茅菹”可能作为贡品或食材,与韭菹、菁菹等腌菜并列,体现对自然产物的重视。

四、字义分解补充

五、总结

“茅菹”是古代文献中的专有名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义为初生茅草,常见于礼制或祭祀场景。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原文及汉代郑玄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两篇边圉禀恤亳宫扯娇痴福丑谥寸纸达失蛮大位彫骚顶脖定科蠹木丰功懿德枌梓工蜂罣漏荷扰黄河水清皇人患难之交回映货産家妓简薄襟裾马牛疾走先得钧解可答魁陆狼井躐次礼堂流落天涯门画鸡儿咪唑旁敲匹裂屏幅掊攻青森森清言宂宂三住色弱审质市酤失神素昧生平腾拿替人同夥通力吞声饮恨兔死狗烹委权文行出处文苔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