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做的與心裡想的完全兩樣。 南朝 梁簡文帝 《下僧正教》:“或十尊五聖共處一廚,或 大士 、 如來 俱藏一櫃,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亦作“ 貌是心非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曩以汝為古君子,故任汝放誕,未敢侮汝。汝近乃作負心事,知從前規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復畏汝矣。”
“貌是情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ào shì qíng fēi,形容表面行為與内心真實想法完全相反,比喻表裡不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與僧正教》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貌是情非》意為外表可能欺騙人,而内在情感卻未必如此。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中國的故事和文學作品。在這個成語中,“貌”指外表,而“情”則指内在情感。
《貌是情非》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心”,其中“言”是聲符部首,“心”是意符部首。拆分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4畫。
《貌是情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學經典之一《紅樓夢》。在這個古代長篇小說中,有一個人物名叫賈寶玉,他有一個表妹名叫林黛玉。林黛玉的外表柔美動人,然而内在卻常常有情緒波動,性格複雜。這個故事揭示了“貌是情非”的道理。
《貌是情非》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書寫為「貌是情非」。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貌是情非》在古時候使用的漢字書寫為「貌是情非」。
以下是關于《貌是情非》的例句:
1. 他的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但内心其實很脆弱,《貌是情非》。
2. 不要隻看表面,《貌是情非》,你要了解一個人的内在。
與《貌是情非》相關的組詞有:
1. 外貌
2. 内情
3. 欺騙
4. 表情
5. 内心
與《貌是情非》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1. 是非不分
2. 表裡如一
3. 騙人眼睛
4. 風聲鶴唳
5. 虛僞不真實
與《貌是情非》相反的意思的成語有:
1. 表裡如一
2. 所見即所得
3. 以貌取人
4. 真心實意
5. 感同身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