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谑,玩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周生》:“ 周 作駢詞,歷叙平生,頗涉狎謔。”
“狎谑”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xiá xu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言語或行為不莊重,帶有輕浮、戲谑的意味。核心在于“親昵而不合禮節的玩笑”,常用于描述過度隨意的互動,可能引發他人不適。
二者結合後,整體含義偏向貶義,指因過度親昵而失去分寸的玩笑。
使用該詞時需注意場合,因其隱含對行為的負面評價,可能涉及對他人的批評。
狎谑是一個指代玩笑、幽默的動作或言辭的詞語。
狎字由犬部和夕部組成,共有11個筆畫;谑字由讠部和畐部組成,共有12個筆畫。
狎谑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中,用以描寫衛莊公對妻子進行幽默調侃。
狎谑的繁體字為「狎謔」。
古代對狎谑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狎晳」、「狎夕」等多種形式。
他以狎谑的口吻對我說:“你是世界上最搞笑的人。”
狎谑地、狎谑話、狎谑态度
調侃、嘲笑、諷刺
認真、嚴肅、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