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 南朝 梁简文帝 《下僧正教》:“或十尊五圣共处一厨,或 大士 、 如来 俱藏一柜,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亦作“ 貌是心非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曩以汝为古君子,故任汝放诞,未敢侮汝。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復畏汝矣。”
“貌是情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ào shì qíng fēi,形容表面行为与内心真实想法完全相反,比喻表里不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与僧正教》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貌是情非》意为外表可能欺骗人,而内在情感却未必如此。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中国的故事和文学作品。在这个成语中,“貌”指外表,而“情”则指内在情感。
《貌是情非》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心”,其中“言”是声符部首,“心”是意符部首。拆分的笔画分别为7画和4画。
《貌是情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学经典之一《红楼梦》。在这个古代长篇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名叫贾宝玉,他有一个表妹名叫林黛玉。林黛玉的外表柔美动人,然而内在却常常有情绪波动,性格复杂。这个故事揭示了“貌是情非”的道理。
《貌是情非》这个成语的繁体字书写为「貌是情非」。
在古代,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貌是情非》在古时候使用的汉字书写为「貌是情非」。
以下是关于《貌是情非》的例句:
1. 他的外表看起来很坚强,但内心其实很脆弱,《貌是情非》。
2. 不要只看表面,《貌是情非》,你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
与《貌是情非》相关的组词有:
1. 外貌
2. 内情
3. 欺骗
4. 表情
5. 内心
与《貌是情非》意思相近的成语有:
1. 是非不分
2. 表里如一
3. 骗人眼睛
4. 风声鹤唳
5. 虚伪不真实
与《貌是情非》相反的意思的成语有:
1. 表里如一
2. 所见即所得
3. 以貌取人
4. 真心实意
5. 感同身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