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o serve the king]∶盡力于王事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晉書·謝安傳》
勤王之事
(2) [to save the country from danger]∶臣下發兵救援地位岌岌可危的主子
德祐初,江上報急,诏天下勤王。——《宋史·文天祥傳》
火速勤王
(1).謂盡力于王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狐偃 言於 晉侯 曰:‘求諸侯莫如勤王。’”《周禮·春官·大宗伯》“秋見曰覲” 漢 鄭玄 注:“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晉書·謝安傳》:“ 夏禹 勤王,手足胼胝。”
(2).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後漢書·袁紹傳》:“乃下詔書於 紹 ,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了。”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三幕:“他是準備勤王嗎?”
勤王是漢語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基本義項
指臣子在君主遭遇危難時起兵救援,維護王室統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君主制國家中,臣子用兵力援救王朝或平定叛亂”。這一含義源于先秦典籍,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求諸侯,莫如勤王”,強調諸侯對周天子的軍事支持義務。
曆史語義演變
漢代後衍生出“為君主效力”的廣義用法,例如《漢典》收錄的“勤王”詞條中,引《後漢書·袁紹傳》注“勤王,謂事君無懈”,體現忠君思想。唐代杜甫《遣憂》詩“亂離知又甚,消息苦難真。受谏無今日,臨危憶古人”亦暗含勤王報國的憂國情懷。
用例與典源
典型用例包括:(1)西晉“八王之亂”時,東海王司馬越聯合諸侯“共赴國難,勤王讨逆”(《晉書·惠帝紀》);(2)南宋嶽飛抗金被視作“志在勤王”的典範(《宋史·嶽飛傳》)。明清時期,“勤王”一詞逐漸從軍事行動擴展至政治效忠,如《明史》中“諸将各懷勤王之志”。
該詞現代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語境,承載中國古代忠君愛國思想的語義内涵。
“勤王”是古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盡心盡力于王事
指臣子或諸侯為君主效忠,勤勉處理國家事務。這一含義源自先秦文獻,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提到晉文公聽取狐偃建議“勤王”,即通過救援周襄王來鞏固政治地位。此外,《晉書·謝安傳》記載“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強調為君主和國家不辭辛勞的奉獻精神。
救援危難中的君主
當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如叛亂、外敵入侵)時,臣子起兵救援,稱為“勤王”。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詞義演變,可參考《左傳》《晉書》等原始文獻,或查閱高權威性詞典。
安適如常八分書百葉箱枹鼓八翼不省得綽綽有裕東流西上發付番文覆溺後此宦況混厚狐裘尨茸降集金剛眼矜然技巧運動羁纓客軍酷官狼胡連月吏讀式柳腰亂片子緑豆皮兒瑪雅文化秘吝逆走鵬背被褐藏輝屏篷乞哀告憐搶秋青闆秋料七葉一枝花湆沞肉袒牽羊肉餡蠕蠕三副慎舉神來之筆瘮人審知事後施琅石趾雖然僮隸罔阆尪怯亡矢遺镞鮮德閑定橡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