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寒衣的意思、送寒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寒衣的解釋

舊俗于農曆十月初一日,祭祖掃墓,焚燒紙衣,叫“送寒衣”。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掃之候,俗謂之送寒衣……今則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矣。”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山東·惠民縣之歲時》:“十月一日,祭先墓,剪彩紙為衣裳焚化,謂之送寒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送寒衣”是中國傳統祭祀習俗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焚燒紙衣祭奠先人的儀式,表達為逝者送去禦寒衣物的關懷。該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地區已有相關活動。

二、習俗内容

  1. 時間與形式
    每年十月初一,人們通過焚燒紙質或布制衣物、鞋帽等祭品,象征為陰間親人“送衣禦寒”。明清時期演化出用包袱代替實物衣物,上書逝者姓名。

  2. 文化象征
    體現了血緣宗族觀念和孝道文化,通過祭祀表達對逝者的追思與關懷,也蘊含“慎終追遠”的傳統道德觀。

三、起源傳說

民間傳說與孟姜女故事相關。相傳孟姜女為亡夫千裡送寒衣,後演變為祭祀習俗。

四、現代意義

當代寒衣節不僅延續祭祀傳統,還強調關愛在世老人,傳遞“孝養父母”的倫理價值觀。

這一習俗融合了生死關懷與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送寒衣

《送寒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文化,是指為了寒冷的季節,緻力于給他人送去保暖衣物的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送寒衣》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辶”、“衣”、“口”,其中“辶”是辶部,表示“行走”;“衣”是衣部,表示“衣物”;“口”是口部,表示“言語”。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3畫。

繁體

《送寒衣》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送寒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送寒衣》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以辶、衣、口組成。漢字的形狀可能在不同年代存在一些差異,但整體意思和拆分部首是相同的。

例句

他年紀輕輕就投身公益,每年冬天都會親自送寒衣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

組詞

送寒食、送貧衣、送溫衣、送暖衣

近義詞

捐衣贈衣、獻衣、救濟衣物

反義詞

收寒衣、搶寒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