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貌;形象。《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表里回游,离合山川”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 仲山甫 ,城彼东方” 唐 孔颖达 疏:“既言车马,乃云王命,明王以此车马命 山甫 使行,以王命所赐而作者,言其貌状如是。”
“貌状”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貌状”指外貌、形象,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例如《后汉书·李固传》提到李固“貌状有奇表”,即形容他外貌异于常人。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可替换为“外貌”“形态”等词。例如:“这座古建筑的貌状保存完好。”(替代说法:这座古建筑的外形保存完好。)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字形演变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汉典网(来源标注)。
《貌状》(mào zhu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外表容貌或外貌的样子。它可以指一个人的相貌,也可以指物体或事物的外观特征。这个词汇既可以用来形容外貌的具体细节,也可以用来表示整体的外表形态。
《貌状》的拆分部首是豸和方。其中,豸字是古代对"豹"的简化形,也与动物有关,而"方"则表示方形、方向的意思。根据这两个部首,可以判断《貌状》的意思与外貌、形状有关。
《貌状》的总笔画数为15画。
《貌状》源于先秦时期的古代汉字,由于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构成了现今我们所使用的该词汇。在古代汉字中,有时会使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貌状》,比如有写作"貌相"、"貌镜"等。
《貌状》的繁体字为「貌狀」。在繁体字中,「狀」表示事物的形态、状态的意思。这个字形更直观地展现了《貌状》与外表形态有关。
在古时候,写作《貌状》的汉字有时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其中常见的写法是用"貌"和"相"两个字。这些写法主要体现了古代对于外貌、形态等概念的表达。
1. 他的貌状和他的性格完全不符。
2. 这只雕塑的貌状栩栩如生。
3. 她的貌状十分出众,是大家公认的美女。
4. 这个地方的貌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外貌:指一个人或物体的外表形态。
- 质地:指物体的材质和质量等特性。
- 形态:指事物的形状、构造和特征等方面。
- 容貌:指一个人的外表特征和相貌。
- 相貌:指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和外表。
- 内涵:指事物的内在含义和内部特性。
- 内在:指事物的内部本质和特性。
百战百胜棒香兵源逋怠裁判员参考惨亡乘号尺蹏仇恨垂直楚瑟处逸打谩评跋洞发饵霞放水火佛牙舍利钢骨水泥古歰和佛河吞大轰輵划指简懒矫邪归正界絶结脉浄屋机械唯物主义即行蹻腾看家本领拉舌头六狄龙幰蛮子毛食谜言谜语闹鹅内霤泥中隐刺歉忱傔人勤劳穷途末路鋭兵扫雷舰设化盛从石崖述咏岁末橚爽透视颓伤五残遐渐显设崤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