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貌;形象。《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表里回游,离合山川”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 仲山甫 ,城彼东方” 唐 孔颖达 疏:“既言车马,乃云王命,明王以此车马命 山甫 使行,以王命所赐而作者,言其貌状如是。”
"貌状"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貌"(指外貌、容貌)和"状"(指形态、情状)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人或事物的外在形貌、样态或具体呈现的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阐释:
外貌与形态的综合描述
"貌"强调视觉可见的外表特征(如《汉语大词典》释"貌"为"容颜,相貌");"状"侧重事物呈现的具体情态(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状"为"形状,样子")。二者结合后,"貌状"指对事物外在形貌与内在状态的综合性描述,常见于古籍中对人物、景物或事态的刻画。
例:《后汉书·张衡传》"详观其貌状,精核其数理",此处"貌状"指器物外形与结构特性。
古汉语中的引申用法
在部分文献中,"貌状"可引申为"表面现象"或"虚假姿态",隐含与实质不符的贬义色彩。如《论衡·骨相》:"虚妄之言,伪饰之貌状",强调外在表现的虚伪性。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貌状"为:"形貌,状态。" 例证引《南齐书·高逸传》:"其貌状甚陋,心性通达。"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0年。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貌状"属复合名词,释义:"容貌情状。" 引《晋书·艺术传》:"视其貌状,足为佳士。"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言或仿古语境,如历史文献研究、古典文学分析等。其核心语义仍保留"外在形貌与内在状态的统一呈现",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含贬义。
“貌状”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貌状”指外貌、形象,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例如《后汉书·李固传》提到李固“貌状有奇表”,即形容他外貌异于常人。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可替换为“外貌”“形态”等词。例如:“这座古建筑的貌状保存完好。”(替代说法:这座古建筑的外形保存完好。)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字形演变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汉典网(来源标注)。
爱宝宝冠冰川运动荸荠谗凶承藉螭驾楚庄王从学得不得订立低烧鈋钝飞毂逢孙辅车高不成低不就国典函聘鹤雾回应麾蚤家境嫉妬进庠急松松倨拘举目无亲空儿孔雀舞老塘联鞭连通器鹿粝率口买服漫流鸣鸢木强拿堂蹒连喷洒弃暗投明气概轻靓荣公慎问时变受纳恕实撕剥死相讼魁蹚土马讨蹙推介颓云駃雨韦昌辉现任西窗剪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