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史·王罴傳》:“ 神武 遣 韓軌 、 司馬子如 從 河東 宵濟襲 羆 , 羆 不覺。比曉, 軌 衆已乘梯入城。 羆 尚卧未起,聞閤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羆當道卧,貉子那得過!’敵見,驚退。”後以“羆卧”喻有志之士雖退處草野而意氣猶盛。 宋 陸遊 《曉出至湖桑埭》詩:“老氣猶能作羆卧,壯懷誰復記鴻軒。”參見“ 老羆當道 ”。
“罴卧”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與人物氣節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出處與典故
該詞出自《北史·王罴傳》。北朝名将王罴在遭遇敵軍夜襲時,雖未及整裝,仍赤身持棒沖出,高呼“老罴當道卧,貉子那得過!”(意為:老熊擋路,你們這些貉子休想通過!),以勇猛之姿震懾敵軍,使其退散。
本義與引申義
用法與示例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贊頌人物雖處困頓卻堅守氣節。例如:“先生歸隱山林,然罴卧之志未減,談吐間猶見鋒芒。”
此詞通過動物意象與曆史事件結合,生動傳遞了“隱而不弱、退而不餒”的精神内核。
《罴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野獸伏卧在地上休息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野獸、野獸的蠻橫和威猛。
《罴卧》的拆分部首是“罒”(網字旁)和“卧”(蔔字底部),由于“罴”并不常用,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字。
《罴卧》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罒”部分為5畫,“卧”部分為6畫。
《罴卧》這個詞最早見于古代漢語,在《周禮·春官·罴劄·校刊義》中有所記載。
在繁體字中,“罴卧”分别寫作“罴臥”。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罴的形态與今天相似。而“卧”在古漢字中寫作“臥”,形狀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1. 那隻兇猛的獅子悄悄地罴卧在草叢中,等待獵物的出現。
2. 豹子一躍而起,罴卧在樹枝上,看着周圍的環境。
3. 他的力量像野獸一樣,發出一種兇猛的罴卧之态。
1. 罴猛:形容像野獸一樣兇猛的樣子。
2. 罴子:指某些生活在山區的野獸,如雲豹。
3. 罴皮:指罴類野獸的皮毛。
1. 蠻橫:形容野蠻、威猛。
2. 強悍:形容力量強大、兇猛威武。
溫柔:與罴卧相反,指溫和、柔和的性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