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農的意思、良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農的解釋

(1).善于耕種的農夫。《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天下親耕,以共粢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為人之所盡,事其祖禰,不若己所自親者也。”《荀子·修身》:“良農不為水旱不耕。” 漢 徐幹 《中論·民數》:“今之為政者,未知恤已矣。譬由無田而欲樹藝也,雖有良農,安所措其疆力乎!”

(2).占田較多的農民。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今宜立之法。使一夫占田五十畝以上者為良農;不足五十畝者為次農;其無田而為閒民,與非工商、在官而為遊惰末作者,皆驅之使為隸農。” 宋 陳亮 《書林勳<本政書>後》:“顧其間将使隸農耕良農之田,納租視其俗之故,經賦出於良農,而隸農出軍賦,疑非隸農所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良農(liáng nóng)是漢語中對優秀農業生産者的統稱,指具備豐富耕作經驗、掌握先進農業技術且品德高尚的農民。該詞蘊含對農耕技能與職業操守的雙重肯定,常見于農學典籍和政策文獻中。

一、核心釋義

指精通農事、勤勉務實的耕種者。《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善于耕種的農民”,強調其超越普通農戶的專業性。其核心特質包括:

  1. 技藝精湛:熟悉土壤特性、作物習性與節氣規律,能根據天時地利優化種植策略。
  2. 勤勉負責:恪守農時,精耕細作,對農田管理投入高度責任心。
  3. 創新意識:積極采納良種、新農具等先進生産方式,推動農業效率提升。

二、曆史語境中的延伸内涵

在古代文獻中,“良農”常被賦予道德象征意義:

三、現代農業語境的發展

當代政策文件擴展了“良農”的評判維度:

四、文化符號價值

“良農”作為文化意象,承載着三重精神内核:

  1. 人與自然和諧:體現“順天時、量地利”的生态智慧(《齊民要術》序)。
  2. 民生根基意識:如《農政全書》所言“農為政本”,彰顯農業的國本地位。
  3. 工匠精神延伸:對土地的精耕細作類比于手工業者的精益求精。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良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引申義

  1. 本義:指善于耕種、勤勉務實的農民。這一解釋源自古代文獻,如《荀子·修身》提到“良農不為水旱不耕”,強調其面對困難仍堅持耕作的品質。
  2. 引申義:比喻勤勞善良、踏實肯幹的人,常用于褒揚品德高尚或工作勤勉的個體。

二、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定義 在宋代文獻中,“良農”被賦予社會階層屬性,特指占田較多的農民。例如《鶴林玉露》記載,宋代将占田50畝以上者稱為“良農”,不足者為“次農”,無田者則歸為“隸農”。這種分類反映了古代土地制度對農民階層的劃分。

補充說明
需注意該詞含義隨時代變化:早期側重品德與能力,宋代後衍生出經濟地位相關的定義。現代使用中多回歸本義,強調勤勞特質。

别人正在浏覽...

悲東門背水戰讒隙闡諧抽換存慰代銷點定诋訾敦適迩英訪對放牧繁翰趕市根蟊河汾黑價白日葭律攪離九符救禦距關拘作看守内閣考判扣請楛僈賴有此耳攬撈诔德羅舞扪舌民訛默片模習南胡匏爵破械撲赤千兒八百千言萬語攘患撒扇殺厲商偃師言首陁雙六淑祥隧路甜頭頭底外用賢相小分銷澌遐算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