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農的意思、良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農的解釋

(1).善于耕種的農夫。《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天下親耕,以共粢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為人之所盡,事其祖禰,不若己所自親者也。”《荀子·修身》:“良農不為水旱不耕。” 漢 徐幹 《中論·民數》:“今之為政者,未知恤已矣。譬由無田而欲樹藝也,雖有良農,安所措其疆力乎!”

(2).占田較多的農民。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今宜立之法。使一夫占田五十畝以上者為良農;不足五十畝者為次農;其無田而為閒民,與非工商、在官而為遊惰末作者,皆驅之使為隸農。” 宋 陳亮 《書林勳<本政書>後》:“顧其間将使隸農耕良農之田,納租視其俗之故,經賦出於良農,而隸農出軍賦,疑非隸農所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良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引申義

  1. 本義:指善于耕種、勤勉務實的農民。這一解釋源自古代文獻,如《荀子·修身》提到“良農不為水旱不耕”,強調其面對困難仍堅持耕作的品質。
  2. 引申義:比喻勤勞善良、踏實肯幹的人,常用于褒揚品德高尚或工作勤勉的個體。

二、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定義 在宋代文獻中,“良農”被賦予社會階層屬性,特指占田較多的農民。例如《鶴林玉露》記載,宋代将占田50畝以上者稱為“良農”,不足者為“次農”,無田者則歸為“隸農”。這種分類反映了古代土地制度對農民階層的劃分。

補充說明
需注意該詞含義隨時代變化:早期側重品德與能力,宋代後衍生出經濟地位相關的定義。現代使用中多回歸本義,強調勤勞特質。

網絡擴展解釋二

《良農》的意思

《良農》是一個詞彙,它指的是一個優秀的農民或農業從業者。這個詞結合了“良好”和“農民”的含義,形容一個勤勞、熱愛農業、有豐富經驗的農民。

拆分部首和筆畫

《良農》中的部首是“艮”和“冖”。其中,“艮”通常被稱為“山”字旁,表示與山相關的意思;“冖”表示覆蓋、保護的意思。

《良農》的筆畫總數是13畫。

來源

《良農》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農業典籍中。在古代農業社會中,農民是社會中最基礎的勞動力,他們的貢獻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良農》一詞形容了那些勤勞、勤耕細作、努力追求農業發展的農民。

繁體字

《良農》的繁體字為「良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良農》可以寫作「良辳」或「良農」。其中「辳」是一個古代漢字,表示耕作、農耕的意思。

例句

以下是《良農》的幾個例句:

  1. 這個村子的農田裡有許多個良農,他們的耕種經驗非常豐富。
  2. 他被選為村民中的良農代表,為村裡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3. 這個國家重視農業發展,給予了良農們很多政策支持。

組詞

與《良農》相關的組詞有:

近義詞

與《良農》近義詞有:

反義詞

與《良農》反義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