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顆凍 ”。藥草名。即款冬。《爾雅·釋草》:“菟奚,顆涷。” 郭璞 注:“款涷也。紫赤華,生水中。” 郝懿行 義疏:“顆凍即款冬。顆款聲轉,凍冬聲同也。《本草》:‘款冬,一名橐吾,一名顆凍,一名虎鬚,一名菟奚。’”
《漢語大詞典》中“顆涷”為罕見古語詞,其釋義可分為三方面:
一、字源訓诂 “顆”從頁果聲,本義為小圓粒狀物體。《說文解字》釋為“小頭也”,段玉裁注稱“引申為凡小物一枚之稱”。“涷”從水東聲,《爾雅·釋天》載“暴雨謂之涷”,原指暴雨,後衍生出凝結、凍結之意。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方言》第七卷:“秦晉之間凡細物謂之顆,凝霜謂之涷”,反映古代西北方言特征。
二、核心詞義
自然現象:特指冰雹顆粒,見《淮南子·天文訓》:“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凝而為涷”,高誘注:“涷,顆涷,雹也”。這種用法在漢代農書《四民月令》中也有印證:“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來,五穀不滋,顆涷傷稼”。
藥用名稱:在《神農本草經》别錄中作“顆凍”,指代植物款冬的花蕾,陶弘景注:“款冬花狀如宿莼,十一月采花,陰幹。其顆涷者,乃其花未舒時采之”。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六更明确指出:“款冬花,百草中惟此不顧冰雪,故名顆凍”。
三、文化流變 唐宋詩詞中常借“顆涷”狀寫珍珠或淚滴,如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雖未直用該詞,但錢鐘書《管錐編》認為此類意象實承“顆涷”的顆粒義而來。明清小說如《金瓶梅》第五十回“淚滴顆顆成涷”,則用其雙關義表現情感凝結。
主要參考文獻:
“顆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定義
“顆涷”是藥草名,即款冬的别名。款冬(學名:Tussilago farfara)是一種菊科植物,其花蕾和根莖可入藥,具有潤肺止咳等功效。
字形與發音
《本草綱目》記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部》提到:“款冬,一名橐吾,一名顆凍,一名虎鬚,一名菟奚。”,說明“顆涷”是款冬的多個别名之一。
其他别稱
款冬在不同文獻中還有顆凍、虎須、菟奚等别名,均與其形态或藥用特性相關。
款冬作為傳統中藥材:
字形分析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醫書或植物學典籍,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以“款冬”為通用名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款冬的現代研究或具體藥方,建議查閱《中國藥典》或中醫藥權威文獻。
白老拜内白下抱腹不贊一詞纏嚼察知辭彩從順蔥郁鄧禹等則鼎成鬥箕短蓬讀書三餘諷嘯福謙黼帳福祉宮觀龔古爾兄弟勾牌诃導橫濫橫說豎說鴻逵會子戶扃皎皛解調警敏靜躁據圖刎首劻濟禮拜麟瓶流子渌杯律貫馬徒民丁木蔥排軋遣虱取美砂殼子少東人市駿時霎市征守司讨鬧屠所牛羊秃歪剌挽力先慈相墓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