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顆凍 ”。藥草名。即款冬。《爾雅·釋草》:“菟奚,顆涷。” 郭璞 注:“款涷也。紫赤華,生水中。” 郝懿行 義疏:“顆凍即款冬。顆款聲轉,凍冬聲同也。《本草》:‘款冬,一名橐吾,一名顆凍,一名虎鬚,一名菟奚。’”
“顆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定義
“顆涷”是藥草名,即款冬的别名。款冬(學名:Tussilago farfara)是一種菊科植物,其花蕾和根莖可入藥,具有潤肺止咳等功效。
字形與發音
《本草綱目》記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部》提到:“款冬,一名橐吾,一名顆凍,一名虎鬚,一名菟奚。”,說明“顆涷”是款冬的多個别名之一。
其他别稱
款冬在不同文獻中還有顆凍、虎須、菟奚等别名,均與其形态或藥用特性相關。
款冬作為傳統中藥材:
字形分析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醫書或植物學典籍,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以“款冬”為通用名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款冬的現代研究或具體藥方,建議查閱《中國藥典》或中醫藥權威文獻。
《顆涷》是一個口語詞彙,多用于南方方言中,意為“非常寒冷”的意思。它常常用來形容極冷的天氣或者寒冷的環境。
顆涷是由“冫”部和“氷”部組成。
冫部是表示“冰”的部首,涷是生僻字,沒有部首,但可以根據構造類似于“氷”。
顆涷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顆涷沒有一個确切的來源,它是根據方言演變而來的新詞。
在繁體字中,顆涷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顆涷作為一個新詞,在古代并沒有出現過,因此沒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今天的天氣真是顆涷,出門得穿得很厚才行。
2. 這個地方冬天特别顆涷,要注意保暖。
顆頭、涷凍、顆粒、涷水
近義詞:冰冷、寒冷、刺骨
反義詞:溫暖、炎熱、熱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