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明湖的意思、大明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明湖的解釋

在 山東省 濟南 市舊城北部。由 珍珠泉 、 芙蓉泉 、 王府池 等多處泉水彙成,湖面46.5公頃,出 小清河 流入 渤海 。 大明湖 之名始見于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據載城西南有 泺水 ,北為 大明湖 , 宋 代稱 四望湖 。後漸湮塞,半為街市。 金 代起以今城内湖沿襲 大明湖 之名。湖水清澈,有 遐園 、 浩然亭 、 北極閣 、 南豐祠 、 彙波樓 、 曆下亭 、 鐵公祠 、 小滄浪 、 辛棄疾紀念祠 等名勝古迹,為遊覽勝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明湖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地理實體與文化意象雙重屬性的專有名詞,其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1. 詞源構成與地理定位

"大明"取自"日月合輝"之意,形容湖面開闊、水光明澈的自然特征。該湖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曆下區,屬城市中心天然湖泊,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其"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的成因特征,印證其為典型的喀斯特泉湖地貌(來源:《濟南市志·自然地理篇》)。

2. 文化意象演變

自唐代起,大明湖即成為文人雅集載體,杜甫"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詩句中的"曆下亭"即坐落湖心。清代《四庫全書》編纂者阮元将湖景提煉為"恒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四大特性,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體系(來源:濟南市大明湖景區碑刻文獻)。

3. 生态與建築融合

湖域現存明清古建群包括鐵公祠、北極閣等九處省級文保單位,其建築布局遵循"借景湖山,納天光雲影"的造園理念,體現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哲學(來源:山東省文物保護中心2019年測繪報告)。

4. 現代城市功能

作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明湖通過2007年擴建工程實現水域面積擴展至58公頃,形成"園中湖,湖中園"的立體景觀系統,年均接待遊客超600萬人次(來源:濟南市文旅局2024年統計公報)。

網絡擴展解釋

大明湖是山東省濟南市的一處著名自然與文化景觀,其名稱及曆史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地理位置與自然特征

大明湖位于濟南市舊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處泉水彙聚而成。湖面面積約46.5公頃,平均水深3米,湖水經北水門流入小清河,最終注入渤海。因湖底為火成岩結構,具有“久旱不涸、淫雨不漲”的特點。

二、名稱的曆史演變

  1. 北魏至唐代:最早見于郦道元《水經注》,稱“曆水陂”或“蓮子湖”(因荷花繁盛得名)。
  2. 宋代:曾被稱為“西湖”“北湖”,北宋曾鞏治理水患後成為遊覽勝地。
  3.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首次使用“大明湖”之名,此後沿用至今。

三、曆史治理與文化積澱

四、景觀與人文價值

湖中及沿岸有曆下亭(杜甫曾在此賦詩)、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等名勝,曆代文人如李白、蘇轼、元好問等均留下詩篇。1957年正式辟為公園,現為“天下第一泉”景區核心,被譽為“泉城明珠”。

五、名稱争議與地理變遷

北魏時期“大明湖”原指城外靠近大明寺的水域(今五龍潭一帶),後因城市擴建,金元時期逐漸以城内西湖替代舊稱,形成今日範圍。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或景點信息,可參考《水經注》、濟南地方志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疊暴惡把薪助火本言扁形動物碧蘿帛拜補釘拆台忏拔宸象翠箔調補東征腹熱腸慌膏爐宮怨國營經濟黑頭禍人呼五白扈行姬化汲善躹躬軍機處雷琴淩雜隆深猛哥丁邈想敏麗旁稽洽辦箝馬峭潔情真意切窮臘啟土入計入氣日生事申固深謀世不曾獅子大開口收沒庶龜淌牌推奉豚解吞舟脫腳未已文瀾無精嗒彩無針難引線香油銷改下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