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草木枯萎凋零。《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 漢武帝 《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鴈南歸。” 唐 李商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之一:“玄蟬去盡葉黃落,一樹冬青人未歸。”
(2).指枯草落葉。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海無隱飈,山有黃落。”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林飛黃落,山積白雪。” 宋 戴複古 《山中即目》詩之一:“岩路穿黃落,人家隱翠微。”
“黃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草木枯萎凋零
指秋季植物葉片變黃并脫落的過程,常與蕭瑟秋景關聯。如《禮記·月令》記載“季秋之月,草木黃落”,漢武帝《秋風辭》亦雲“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代指枯草落葉
引申為凋零後的具體物象,如南朝鮑照《河清頌》中“山有黃落”,即以黃落描繪山間枯葉堆積的景象。
二、文學應用
該詞多用于詩詞中渲染秋意,例如:
三、季節關聯
古人将“黃落”與季秋(農曆九月)對應,如《禮記》提及此時伐薪為炭,反映農耕文化對自然規律的觀察。
提示:該詞屬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語境中。
黃落指的是植物葉子由綠轉黃,并最終脫落的過程。這一現象通常發生在秋季或冬季,是植物為了適應氣候變化所做出的生理調整。
黃落的拆分部首是⻢(馬)和艹(艸),其中⻢為左部,艹為右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黃落是一個雙音節詞,其中黃表示顔色為黃色,落則表示落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詞語,描述了葉子從綠色到黃色再到脫落的過程。
黃落的繁體字是黃落。
在古時候,黃落的漢字寫作黃落。古代漢字的寫法經過了演變和變革,與現代有一定差異。
1. 秋風吹來,林間的樹葉開始逐漸黃落。
2. 冬天的到來,花園裡的花朵一個個黃落。
黃葉、落葉、紅黃落葉、酒黃落、落花黃落
枯黃、焦黃、凋零
綠葉、春綠、生長
【别人正在浏覽】